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11 10:04:14瀏覽2538|回應7|推薦5 | |
久違的蔣渭水,以著殘缺的形象出現在兩位總統候選人的對談。這位歷史人物的乍現與乍沒,正好可以證明台灣社會的歷史記憶是多麼零落不堪。在七月九日「歷史與政治的對話」座談會,蔣渭水的名字不斷被提起,但是他的靈魂並不因此而宣告復活。
失憶的台灣社會,對蔣渭水其實是相當陌生。在國民黨威權時代,台灣歷史被視為政治禁忌,遂長期受到貶抑且邊緣化。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台灣歷史幾乎等同於二二八事件的記憶,許多重要人物反而歸入遺忘的行列。選擇性地看待歷史,表面上似乎是在彰顯,卻造成了嚴重的遮蔽。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蔣渭水,還有待考察。 在這次的對談中,馬英九顯然居於下風,畢竟他對於台灣歷史太過於生疏。謝長廷以質疑的方式反襯國民黨對歷史的打壓,誠然居於雄辯優勢的位置。然而,歷史的反省並不是屬於勝負的問題,而是為了釐清事實的真相。 成立於一九二七年的台灣民眾黨,是抗日運動陣營分裂後的一個產物。民眾黨最初是以右翼政黨的立場出現,建黨精神強調全民路線,與左傾台灣文化協會的階級路線有了很大區隔。但是,進入一九二九年之後,蔣渭水的政治信仰開始轉化成為中間偏左。他企圖在全民路線與階級路線之間從事結盟的工作。具體而言,後期的蔣渭水確實有社會主義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蔣渭水的政治理念與孫中山思想有著相互呼應的地方。 國民黨在紀念孫中山時,刻意遮蔽他的左翼政治主張。由於反共政策的主導,使得孫中山精神面貌未能呈現在台灣的歷史教育之中。民進黨的建黨精神基本上也是極端反共,總是以著潔癖的觀點來考察台灣歷史人物。蔣渭水不能受到重視,一方面在於他受到孫中山的影響,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具有社會主義的信仰。 歷史的弔詭就在這個地方出現。在統獨方面,國民黨與民進黨簡直是水火不容。然而,在反共立場上,國、民兩黨卻擁抱在一起,而且如膠似漆。台灣社會解嚴迄今已經二十年,但是反共的幽靈卻是不斷復返。國民黨固然已經鞠躬下台,它遺留下來的反共文化卻完整地轉嫁到民進黨。 (轉載自觀念平台:陳芳明 ,中時電子報)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