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地之主與大地之僕
2011/07/27 10:30:50瀏覽425|回應0|推薦31

        農業大戲已經持續上演好幾星期,一堆政客雞鳴狗吠的各吹各調,農政大員仍舊事不關己老神在在,農地政策混亂的已經找不出應有頭緒,國家領導追火撲風的顯現無知,執政黨拼死抵禦紛湧而來的嚴厲指責,在野黨見獵心喜又萬箭齊發的殺紅雙眼,臺灣上空瀰漫濃濃的肅殺與可笑的荒唐。   

一股怪異的冷涼,竟蕩在七月高溫37度的國家社稷裡,一肚子吞吐不去的恨意,已灌滿靠天吃飯卻又無所依循的莊稼漢,一眼可以看穿的農經政策,卻被高官大員自以為是的弄到怨聲載道,一向五穀豐盈畦田處處的美麗寶島,更被該死的政治角力荼毒的讓人心痛。   

清朝.朱柏盧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古人對一切事物皆能心存感激,尤其粥飯之賜更是加倍惜福。

想想,如果沒有河川張臂開懷,如何能夠生養萬千百姓?如果沒有土地無私奉獻,如何得以世代綿延不絕?眼前的蒼山翠水,都是臺灣既有的命脈,看到的田疇綠野,都是島國的無限生機。  

可嘆的是,一個糧產尚且不足的國家,竟只看到電子科技的生財魅力,肆無忌憚的切割農地以迎合財團,將珍貴的好山凌遲碎剮的轉成工廠用地,把美麗的好水藏污納垢的變成酸臭腐敗。

可惡的是,迅即至富的理念領導所有政府要員,財團用銀彈與特權重行架構存在價值,不但犧牲了居地子民的生存憑藉,更因此廢除大批農地成就它們的金權帝國。

可怕的是,當世界各國都為糧食不足而想方設法之際,大有為的臺灣政府卻正逐步去農減產,放著處處荒廢的工業用地不顧,卻一意只想再創新的科技高峰。

可恨的是,當糧產愈來愈少,農人逐漸凋零,勞動市場只剩科技與服務業時,那個田無人種,土無人耕的悽慘後果,悠悠晃晃的遲早到來。

可氣的是,當政客大聲嚷著「我是臺灣人」,彼此競賽「誰最愛台灣」之際,臺灣的「農業前景」卻也正在鋼索上哆嗦發顫,務農一輩子的老農們,昏茫茫的完全看不到農政單位的下一步在哪?

可笑的是,當臺灣的「農業政策」黑白不分的讓人氣餒,農業大臣陳武雄竟還提出「老農學習電腦以便上網掌握資訊」,企圖用科技作為掩飾無能無為的事實,用了一大堆專業術語,編織許多完美未來,那些可恥政客每天叨叨念念的「臺灣優勢」又顯現在哪?  

臺灣政治最大的特點是人云亦云,永遠沒有自己的政治堅持與遠景,臺灣政客昨是今非(或今是昨非)的隨意變形,更讓凡夫俗子的我們為之瞠目,更遑論日出作日落息的鄉村老農了! 

其實,國家只是抽象概念,土地才是生存根本,政治只是過眼雲煙,政策才是山嶺大河,政客只是水花鏡月,人民才是湧脈相承,而糧食是農民幾代心力種出來的,不是政客單憑政治作秀吵出來的,務農的辛酸是歲月累積出來的,不是幾句抱歉幾次親近就可交待了事的。 

如果,臺灣農田不再有人耕作,臺灣農地全都變成工地,臺灣的糧政前景一片漆黑,2012年的總統大選,那僅剩的一票尊嚴,我們該給誰?

亨利.貝斯頓(Henry Beston)在其所著「在煙囪農莊上的日子」(Northen FarmA glorious year on a small Maine farm)一書中寫到「古人深具智慧,以虔敬的態度面對大地。他們充分運用土地,抽水、耕作、施肥,一分一吋都不放過,但是古人不會痛擊大自然,大地之母也從不忘記為萬物準備土壤。古人明白,人類無法占有大地。人只能短暫存活,在廣擴的原野上留下渺小的身影;亙古存留的惟有大地,它才是一切生命的泉源」。

「農業一旦淪為功利的目標,許多事物立即宣告消亡。強取豪奪的政策,導致許多生物先後滅絕,身體力行的人們,有時也慘遭犧牲。最常見的後果是,人與土地雙雙毀滅。要存活下去,要活的有希望,每一個人都應該牢牢記住,我們是大地之主,更是大地之僕」。  

這本書,完成於199711月,這一段話,至今讀來,讓人動容其純樸實在,讓人感佩其真知卓見。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ifung&aid=547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