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掌摑之後
2010/09/02 17:09:16瀏覽1874|回應6|推薦48

        論語泰伯第八,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憤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這篇講的是禮,禪述禮的重要,要求用禮節制一切,把禮放在人間要津前後,及國泰民安的左右,禮可事天地鬼神,禮為教化之準繩,孔子教育顏淵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其漡漡大論中,其後的朝代更替,禮皆為國之大器,強權者重禮,弱勢者重禮,一國之君重禮,市井小民重禮,用現在的俗話來說,「有禮行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 

        那個清大學生本來沒沒無聞,一定沒想到隨便一個巴掌,比個中指,再配上一句「Shut up」,一夕爆紅的上了平面媒體,也在電視新聞亮出身影,對一個大學生來說,面對這份難堪與折磨何其無奈,對學校來說,排行名校的金字招牌,又要在這件風波上深刮一道傷痕,對胡老先生來說,旅居國外三十年後回臺,被打出血的腦中記憶,大概只剩噼啪震耳的掌摑聲,與完全流失道德規範的學生,山嶺雲霧的美豔島國,藍海綠川的翡翠風光,在雙方碰撞的剎那,塵煙不起的全都消失,永遠深埋的難再挖出植栽,一部福爾摩沙的精采傳說,竟讓一個歸國華僑,在清華大學一盆冷水的澆淋下,清醒的這麼殘忍這麼快。  

        與其說,我們的大學教育怎麼了,倒不如說,我們給現在大學生的是什麼,討論那一巴掌的對錯時機已過,然而問題中心本就不在認知點上,台灣多年教改只重學科分數高低,五育均衡是卻是個永遠不醒的夢,「德、智、體、群、美」的傾斜發展早被大眾公認,現在學校喜歡創造資優班,資優生,意味著各科分數一定都很優,沒有好分數做背景的學生,絕對無法待在資優班,那是個分數大於一切的恆定公式。  

        國中、高中,分數高低仍是授課的唯一標準,基測的各類量表,學科的總體表現,都在分數加分數的量化中求勝負,而憂心的家長與疲憊的學生,每天斤斤計較的只是分數,那個時時躍起或摔落的數字,牽動多少莘莘學子的巴望與期待,那個日日比較的結果,不斷折損學子無數個美中有夢的夢想,孩子的失落,大人的失望,除了成績單上的一排數字,我們已經看不到平衡交叉又推疊互現的五育原貌。  

        進了大學,四年分科是為進入職場發揮本領的開始,社會沒有不敞開胸懷接納新兵的道理,但是,高等教育卻莫明的走進重量不重質的大數原理,於是,大學變多,大學生變多,大學素質產生的負面效應也變,小學倡導的「德、智、體、群、美」,到此已經成為黃花枯葉,分數決定一切,一切只剩分數,那些作人的基本態度,處事原則,通通掃進電腦,按個Delete,讓它大江東去永遠不再出現。   

        胡老先生的堅持沒錯,孩子需要機會教育,有些學生穿著製服滿嘴髒話並不稀奇,捷運上追趕跑跳的嘻笑無人也時有所見,我就曾經在車上制止過一群吵鬧學生,現在想想,那天我可能幸運的躲過一堆巴掌,公車上博愛座的設置也沒錯,讓位是軟性國力的展示,而讓與被讓又全靠禮數來潤滑,這是萬法公約,誰違背誰就有可能受傷。

 

        今天滿街壅塞的學生提高了就學率,卻相對也擠垮了就業率,畢業即失業的悲壯現實,讓台灣大學生不再自信,不再叫好,畢業證書只能證明讀過書,以及讀過什麼樣的書,學校如果只會檢驗分數高低,卻忽略對學生的循循善誘,學生如果只會堅持感覺好惡,卻忘卻做人的基本價值,那麼學校再大,名氣再響,也終將走進亂石險灘,困難層層的讓人焦慮,台灣如此,大陸如此,世界各國亦如此。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ifung&aid=4376806

 回應文章

Jacaranda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掌摑事件的細節
2010/09/10 15:01
不甚清楚。
但是,在討論誰對、誰錯時,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一件事:當時的在場的旁人,似乎沒有一個人挺身阻止。社會上,見義勇為的熱情,似乎已被姑息取代。
霜雪(taifung) 於 2010-09-13 12:13 回覆:

這年頭對於管閒事這檔事已經不多了

事件只描述打人與被打的互動

其他人士袖手旁觀或加入勸架

便不得而知

不過高級知識份子動不動以拳頭表達不爽

他的父母做何感想


desertfox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小學還有家庭社會和媒體的責任或許更大
2010/09/05 11:29
追本溯源, 人格的形成是自小展開的; 群育德育必須自小扎根. 教育功利化和專注於智能的發展, 在美國也是很普遍的, 但人的行為不可能完全由教育來負責. 我覺得很可惜的地方是; 我們一昧學習外國的一切; 而做為禮儀之邦, 卻連自身優良的傳統都疏忽了. 基礎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成效不彰, 那有可能是社會風氣和政治氣候的影響.  試問在一個社會裡, 小孩或學生觸目所及的 (包括從父母身上或從媒體上看到的) 是自己人的極端衝突, 和種種道德上的不堪; 那在這樣的環境下, 你要他們能相信什麼呢? 台中翁姓角頭命案的少年殺手是其影響之大端; 不讓座再動手打人, 雖不若暴烈, 但離譜的程度其實相去不遠.
霜雪(taifung) 於 2010-09-06 10:14 回覆:

見微知著

這兩個個案只是大小之分

案件的底層是相同的

格友觀察入微 

佩服


路過 下馬晃晃的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教育的重心
2010/09/04 11:57
人格教育 道德教育 生活與倫理教育 美的教育......等等
必須要常常存於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中 
大家不能只有成績 名校 死讀書  其他都沒有或不重要
這樣子  整個社會才會有真正改善的一天
霜雪(taifung) 於 2010-09-06 10:11 回覆:

德智體群美

說的都比唱的好聽

這就是我們的社會價值

要品格教育

記得多年前提倡的第六輪吧

不是無疾而終

道德重整協會好像也發揮不了什麼功能

唉唉唉  連三嘆


嵐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國民家教水準
2010/09/04 02:25

家教~ 重於一切。 教育子女一定要以身做則。 高等教育不代表有高尚人格。

家庭教育才是底層根本﹐ 請為人父母的愛的教育﹐與人本精神教育﹐社會大眾風氣﹐都造就人才.



嵐山(Blue Mt.) 敬上
霜雪(taifung) 於 2010-09-06 10:04 回覆:

目前大學生的父母多為四五年級生

而這群戰後嬰兒潮出生的父母

在權威式的教育中長大

他們不是忘了身教言教

而是縱容了


SPC
最好是逃離這個教育環境
2010/09/03 21:18

台灣的教育問題,不是一天二天的事,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好轉,

最好的方法就是到外國或是到体制以外的地方受教育,就是逃難,

例如我已將小孩送到國外受教育,她們很快樂,那所學校大約六成是中國人,

我三年前參觀過,當時的感覺是:這才是讀書的地方,可惜我沒有機會享受那種教育,

我曾經去過我家旁邊的永平國中/高中,門口就站著教官,那種感覺很不好,

我只能說:我們的教育比西方差太遠了

霜雪(taifung) 於 2010-09-06 10:01 回覆:

台灣 大陸 日本 這些國家彷彿教育體制較雷同

傳統的菁英教育  升學壓力都大

但國外就真的沒有壓力嗎

其實我倒不認為勢須把孩子往國外送

倒比較認同調整教育資源的分配

才是能讓教育變的更好的方法

只是哪個國家能同芬蘭般

願意把資源投資在後段班的學生身上?


野口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變的教育
2010/09/03 20:42
現在的人   還不是只在意多少分可以上台大   北一女
最喜歡從折射裡 看你的不小心
霜雪(taifung) 於 2010-09-06 09:34 回覆:

在中國

學而優則仕的觀念還是牢而不破

教改二十年三十年都是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