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18 00:00:37瀏覽2112|回應37|推薦155 | |
醉翁亭(圖片來源:網路) 前一陣子,在教授歐陽脩〈醉翁亭記〉這篇經典古文,介紹到作者時,「歐陽脩,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特別說明了歐陽脩的「號」與「晚號」的由來。 歐陽脩約莫三十八歲寫下了〈醉翁亭記〉,以年歲而言,實不足以言老,但何以號年老的「翁」呢?據歐陽脩〈贈沈遵〉:「我時四十猶彊力,自號醉翁聊戲客。」當時歐陽脩年未四十而以「醉翁」為號,其實是自娛自嘲的說法。 歐陽脩告老辭官後,居住在潁州,改號「六一居士」。「六一居士」所指為何?歐陽脩〈六一居士傳〉云:『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碁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歐陽脩當時年六十四。 古人的名與字或號,在意義上是有一些關聯的。清朝人王應奎曾説:「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可見「字」是用來表示德行。此外,古人又多取「號」以代替名字,「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周禮》解釋説:「號為尊其名更為美稱焉」就是說「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 綜觀古人「名」與「字」的關係,主要有「同訓」與「對文」兩種: 一、「同訓」,即「名」與「字」意義相同,如:蘇軾,字子瞻(軾:車前橫木,憑軾以瞻望前方);曾鞏,字子固(鞏、固同義) 二、「對文」,則是「名」與「字」意義相反,如:韓愈,字退之(愈:勝。與「退之」是相反之義);朱熹,字元晦(熹:光亮。晦:暗也) 由此可知,古人在取名和字、號時,或寄託理想、情操,或傚法古人,或含有深刻意義,或寄託對當事人的厚望。 現代人不見得人人有字或號,然而,如果我也有一個「號」,我會取什麼「號」呢?為了讓學生也能享有如古人般的「號」,因此,我在週記設計了一個「如果我也有一個號」的題目,想要一探現在學生的想法。 我最欣賞的是「韋復」: 我不像古人,如此有文學素養,所以,我就取「韋復」作為我的號。「韋」是因為我一向衝動行事,俗話說:「三思而後行。」我卻一向「行而後三思」,因此希望以此提醒自己,達到「佩韋以自緩」。「復」是因為我在冬天出生,也因為復卦代表生機重現。我的個性活潑開朗,如果朋友心情不好時,我常常能使他們走出悲傷、煩惱,使「生機」再次重現。 「望路」對自己有著很高的期許: 我想將自己號為「望路」。每個人都有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路,有的峰迴路轉,有的平步青雲,有的看不到盡頭,而有的卻即將結束。我常常揣摩未來的人生道路,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上演著每一齣不同的人生戲。然而,每一幕都只希望對社會有那麼一點的貢獻。「望路」意味著看著未來,因為每天都要向前走一點,離夢想更近一點;也因為有未來的路等著我去開發,所以才會有向前的動力。「望」著「路」向前邁進,直到人生終點。 「從簡」有著多重意義: 如果我有一個號,我將自號為「從簡」。原因有三:其一,我總喜歡化簡為繁,我希望能提醒自己。其二,現在人們錦衣玉食,奢侈浪費,為此取「從簡」以警惕自己。其三,取其諧音「蟲繭」,象徵自己要蛻變,變身為不一樣的自己,但必須要經歷結繭的辛苦過程,因此號為「從簡」。 很有氣質的「淼亮」: 「淼」,是希望自己能像一片廣大的水一樣,其中涵養許多知識,清澈且平靜的水面卻不會刻意顯露出底下自己的能力與內在。「亮」,是希望做人做事都能光明正大,不要違背正義;此外,這個字的諧音「諒」字,希望自己能學會體諒與原諒。 這篇週記確實讓我大出意料之外,每個學生的心中有著屬於自己的「號」,除了看到許多有意義的「號」之外,學生也藉此對於自己的人格特質、個性以及期許、希望,重新做了一番省視。 . 如果我也有一個「號」,當然就是「隨寫人」!
. . 最近愛上了這首百聽不厭的歌 音樂純為配合圖文欣賞,若有侵權,請即告知,隨即卸下 .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