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06 00:01:06瀏覽9386|回應35|推薦156 | ||||||||||||
台北捷運車廂內以深藍色作為區分博愛座 台北,一如全世界的各大都市,人口特別稠密,大家在寸土寸金的都會區生活,為自己的生活忙碌,更為自己的生命打拼。每個人無不認真工作、專注讀書,只是似乎有一些「現象」也正在變質… 記得十多年前開車,還能享有駕駛的愉悅心情,不過這幾年開車時,卻深深感受到「台北車,開不易」的痛苦,無論是路上塞車或停車找車位,都讓人覺得困擾非常。因此,最近外出或是到學校上課,我索性放棄了開車,而選擇了大眾交通工具,有時候是乘坐公車,有時候則是搭捷運。 一段時日之後,我卻發現了一些特殊的現象,並且讓我深思許久。 首先,每天一大早乘坐公車時,由於我出門的時間很早,因此公車上和我一樣早出門的學生並不是很多,不過通常座位上也已經坐滿了乘客。隨著公車一站一站地停,上來的學生越來越多,只見每個學生各自選擇了個好位置穩定地站著,然而無論如何,公車前面兩側約莫六個「博愛座」卻總是空著沒人坐。根據長時間的觀察,這幾站是沒有「老弱婦孺」而必須讓位給他們的人上車,那麼,這些學生為何不坐下來呢?是不願意呢?抑或不敢還是不想? 在捷運系統方面,由於市民的配合,各線在通車啟用之後,仍然維持很高的品質,和其他一些國家相較,我甚至以台北捷運系統為榮。只是在某些人潮尖峰時段,車廂人滿為患之時,那些深藍色的博愛座依然是空著,我不解何以沒有人願意坐或說是不敢坐? 這些特殊的現象一直困惑著我… 博愛座標語 記得前一陣子,媒體報導了一些關於「讓座」的新聞。有兩件令人印象深刻:其一是兩位學生坐在博愛座上,即使見到孕婦在前面,仍然一副嬉鬧,毫無讓座之意;另一則是有位老人家在車上主動要求大學生讓座,結過卻演變成學生毆打老人家的事件。 第一件新聞中學生的對錯,相信絕大多數人心中已有明確的答案;至於第二件新聞似乎造成了正、反兩面的的批評,有人認為老人家太理直氣壯的不客氣,態度上引起反感;然而,大學生坐在博愛座,見到老人上車卻不主動讓座,卻是不應該的! 我因此想要了解「博愛座」的意義與設置的原因。 教育部國語辭典解釋「博愛座」,通常設置於公共汽車車門附近,供老弱婦孺及殘障者「優先」乘坐的座位。維基百科說明「博愛座」的概念,主要是來自北歐地區的無障礙環境當中的一部份,希望殘障者都能像一般人正常的上下公車。在基於安全與人權的考量之下,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大眾運輸系統都設有博愛座,並且擴大到孕婦、小孩、老人和殘障人士可以「優先」搭乘,「坐在博愛座上的人必須禮讓上述的四種人士」,但並沒有硬性規定,完全是發自內心。 當我看完這些解釋之後,其中特別引號的某些字句,暫時釋懷了我心中的疑惑,並且在自己心中下了一個結論: 如果捷運或公車上人潮不多,而且沒有「老弱婦孺」人士,此時「暫時」先坐在「博愛座」是無妨的;當然,一旦有「老弱婦孺」上車時,萬不可閉目養神假裝睡著,主動讓位更是每個人都必須做到的。此外,即便坐的並非「博愛座」,倘若有「老弱婦孺」上車,仍須主動讓位,大家應該要建立「所有的座位都是博愛座」的觀念,體恤老弱婦孺的道德認知與文明表現。 所謂「過猶不及」,看到「博愛座」究竟能不能坐?我們實在不應該因為道德的壓力,寧可讓「博愛座」空著卻不敢或是不願坐下,否則矯枉過正,恐怕會淪為「偽善」的質疑了! 只要心中有「博愛座」,該讓座時主動讓座,如此,不僅能發揮座位的功能,也才能充分發揮設置「博愛座」的意義與目的。 .
. 音樂純為配合圖文欣賞,若有侵權,請即告知,隨即卸下
.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