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05 22:14:35瀏覽737|回應1|推薦2 | |
馬總統在元旦賀詞中提出了四項期許,其中最具體的一則,當然就是「推動十二年國教」。從新聞資料來看,未來的十二年國教政策包括以下幾個方向:先從高職起辦、一○三年起高中職免費、百分之七十升學免試。這三個方向都值得拿出來討論。 十二年國教牽涉甚廣,當然要循序漸進,因此一定有些區塊先辦,有些區塊緩辦。在台灣,學生家長對高中有較強的偏好,高職問題較簡單,故十二年國教自高職辦起是很自然的出發點。其次,一○三年起高中職免費,當然也是十二年國教的必要措施。放在憲法的層次下看,國民教育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如果國民教育是人民權利,當然不能對受教者收費。如果受教育是義務,則更不能逼著人民付費。但無論如何,免費只是國民教育的必要條件之一,並不是國民教育最關鍵、最核心的觀念。 十二年國教最核心的關鍵,其實與「免試」有關,但是又不僅止於此。令人遺憾的是,不論是馬總統的文告抑或教育部的說明,對於免試入學的安排,都說得不清不楚。假若推國教卻對「免試」一事說不清楚,我們就不得不對教育部國民教育的核心理念感到狐疑。如果理念有所偏差,則是否從高職起辦、哪一年開始免費,相對而言就是枝節,花時間討論這些就了無必要。 為什麼一個國家要延長國民教育呢?為什麼隨著經濟發展,許多國家的國教才逐步由六年、至九年、再至十二年呢?依教育學理,國民教育所教授的是通識、公民,希望每一個孩子經此薰陶,都能對社會運作的內涵與邏輯有基本的了解。這樣的基本理解一則有助於社會成員之間的運作和諧,另外也是個人發展進階專業、進而自我實現的基礎。正因為國民教育是公民通識教育、是自我發展基石,故在本質上我們就不希望在此階段對學童做太多的篩選梳分,而是要讓孩子們能多方發展興趣,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性向,奠定未來的專業基礎。 當一個國家經濟日漸發展,運作架構漸趨複雜之後,這個社會所需要的公民素養也就更加多元。此時,國家就有必要延長其國民教育,於其中提供更細緻、更切合複雜社會的通識內涵。因此,延長國民教育的重點並不在於免費,而在於延長通識。國中到高中只是通識公民教育的階段不同,根本就不該做大規模的篩選,當然也更不該有所謂明星高中。 過去數十年台灣教育體系最大的扭曲,就是在升學篩選的一元化緊箍咒下,完全推翻了國民教育應有的基礎通識本質,以段考、基測等一連串密不透風的考試,逼得學生們在諸多「基本」教材內容中做無謂的比拚。這樣的扭曲,就像是逼迫心智尚未發展成熟的幼稚園學生比拚算術成績一樣,一則他們浪費時間在沒有實質意義的重複演算,二則幼稚園孩子就算會加會減,也完全不表示他們有數學細胞,也許只是小孩子細心檢查,不易犯錯而已。簡言之,對心智未成熟的孩子以基礎教材強迫予以分流篩選,既無助於為社會發掘人才,對孩子們本身也是傷害。 依教育部的規畫,將來還是有卅%的國中生要以考試決定其分發。恕我們直言,這樣的半吊子十二年國教不但沒有效果,將來的國中孩子可能比現在還要痛苦。如果國中本身不做篩選,則升高中時一定會有大批學生去報考基測,反正試試看沒壞處,說不定還可以運氣好上了明星高中。若是如此,則「卅%」形同具文。但如果各國中要對哪些學生是這卅%有所篩選,則國中生在校內就先有一番廝殺,其無謂競爭與補習可能更甚於當下。此外,那落敗的七十%還會被冠上「免試班」的落後標籤,幾乎是以往放牛班的擴大化。 讓我們再說一次:國民教育是通識教育、是公民教育、是不該過早分流篩選的基礎教育。推動國民教育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對「明星高中」的態度。這件事,馬總統必須要有個明確的理解與態度。明星高中的問題若不解決,十二年國教就只是一個三/七分流的政府補助學費案,名不正也言不順。 明星高中問題,其實在我國中時期就已經頗為關注,甚至為文批評,還曾因為投稿蒙採用,而接受聯合報大高雄地方版的採訪。如今回過頭看以前的文章,再看看現在的自己,以前的我是多麼的熱血奔放,多麼的勇於發言,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想照著既定的「成功路線」走,而選擇了社區高中;然而現在看看自己,當初做的這個決定……不後悔,但是真的有很多,沒有親身體會所無法感受的經歷。 有時候真的覺得改革的熱情慢慢消退。但是不代表消失,我想,在我的體內,還是有一團火。那是,淑世的熱誠,與尚未完全絕望的,靈魂。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