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20 01:39:35瀏覽1612|回應2|推薦4 | |
Kay說不知道為什麼最近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兒,她說想要改變這樣的狀態。她一度懷疑這種狀態跟生理狀況有關,也一度懷疑這種狀態跟她雖然有優渥的收入卻不需要用太多腦力和體力的工作相關,更會以為是跟我們兩人的感情已經過了蜜月期進入平淡期相關。 我跟她說,不要想了,這種百般無聊賴的狀態之存在皆無關於上述原因,而該歸咎於大環境的氛圍。假如要擴大解釋,我會把這種現象的存在擴大到所有的比較富裕的國家,包括歐美日各國在內。 我們討論到是否自己太不容易「滿足」了?所以各種的刺激都無法讓喚起我們興奮的感覺、讓我們獲得快樂?我說,不完全是。 個人會逐漸進入這種百般無聊賴的狀態主要還是因為大環境的影響,而且無關乎所謂的不知足。 人們逐漸進入集體的虛無狀態,並非只有在今日才發生。看看過去數千年來的中外著作,大概可以發現在許多時代都有這樣的現象,例如西方的希臘羅馬時代、工業革命後的十八、十九世紀;在中國而言則是盛世末期,例如東漢晚年和魏晉南北朝、唐朝末期以及五代十國、南宋、明朝、清朝末年。最近這個循環則在二次大戰之後,沙特、卡謬這些人先體察到開端,但到了二十世紀末這種虛無感急速升高蔓延直至今日。看看最近六十年西方文學作品的演變和日本文學作品的發展,同時看看近年來電影、音樂市場的變化,實際上和人們在時尚或其他物質消費上的投入趨勢剛好可以對照。 愈是心靈空虛的時代,物質的追求愈是發達;愈是本質貧乏的社群,愈是崇尚型式的絢爛迷人。當然在這之中,爾而會夾雜幽暗自瀆式的虛假反省,但終究只是自欺欺人的膺品。 人與人的關係也在注重形式化的表達同時,降低了本質上的認識與交流。 當我們打開電視,發現雖然有一百多台的頻道,但卻沒有一台的內容足以吸引你停止按著頻道選擇鍵(即使有衛星也是一樣,歐美的節目品質也在急遽下滑中);當你轉動著收音機的頻率旋鈕也一樣無法停駐;當你瀏覽著報紙卻發現沒有一則你想認真閱讀的新聞;當你瀏覽著書店暢銷書排行榜架上的書籍光看到書名就根本懶得拿起來翻閱;當你逛著百貨公司或是精品大街卻很少覺得有夠美夠精緻的時裝或飾品讓你心動;當看到雜誌上行銷創意人費盡心思製造出來的影像只讓你覺得想要嘔吐。你,也得了百般無聊賴的病症。 拿我個人來說,曾幾何時,我走進教室還會帶著喜悅的心情面對學生,想要教導他們專業的知識,引領他們進入工程的世界,並且刺激他們不要忽略了人文的重要。曾幾何時,學生上課還會專心聽講、會發問,下課後會到辦公室來請教、閒聊,在校園中遇到會打招呼。現在,我只想把課程內容順利講完,學生只想快點聽到重點、迫不及待想要離開教室。現在,我也不想去管學生是否學到足夠的專業更遑論要訓練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畢竟,只要成績不是太爛,隨便唸唸就可以考上研究所,而隨便混混也可以研究所畢業,更何況畢業之後只有極少數會留在本行幹工程師。當每年考慮的是要怎麼想辦法讓學生畢業,而不是跟他們好好共同研究個有意思的主題,怎麼可能要他們不捨晝夜地待在實驗室中努力呢? 至於研究,從過去覺得研究的成果是要對國家社會有貢獻,直到現在只不過是為了要記點拼五年五百億業績或者評鑑成績,只重量不重質,沒有人在乎你實際研究的主題是什麼時,研究比起挑糞有何太大差異?多挑幾桶就是了。 這個百般無聊賴的狀態,跟價值應該有關。因為,現在的價值都只能用數量或者用金錢來衡量。錢賺得多的醫生才是好醫生,錢賺得多的老師才是有本事、值得學習的老師,可以賺錢的工程師才是工程師、其他的都是工人,寫得出暢銷書的才是好作家、其他的都不值得一顧,CD能夠大賣的才是好音樂家、其他的都不是好作品。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以前報紙上有「影評」,現在報紙上已經沒有「影評」了。哪還有人敢給電影評分?哪還有人敢說哪部電影不值得看?現在報紙上只要有「影評」,都是「推薦」,都是「好」電影呢!音樂不也一樣?報紙上還有「樂評」嗎?不過,台灣出版的音樂只剩下周杰倫和蔡依林的音樂還值得評一評,其他的也不必評了。一些有勇氣的如陳建年的音樂再爛,我想大家基於同情,也不敢多評吧? 文評呢?連幾本像樣的本土文學創作都出版不了的時候,文評也免了。痞子蔡、九把刀、藤井樹的作品怎麼評?張曼娟、朱少麟的東西怎麼評。相對地,張大春、駱以軍之類的作家都已經快要絕種了,他們的作品也不必評了,更因為還有幾個人的素養(包括所謂大學文學系頂著歐美博士學位頭銜的教授)足以評論好的作品呢?過去寫評論的人都老殘凋零了?現在的「教授」們大概都只想寫「導讀」、「推薦」賺錢吧?畢竟他們也想討生存,多賺一點外快,甚至於將來還想出些書,誰敢膽大包天批評別人的作品?即使這些作者早已作古,他們都還不敢得罪重新出版的出版社老闆吧? 在某些時代,當「真」、「善」、「美」的價值高於金錢的價值和物質享受的價值時,就有人敢說真話。有人敢說真話,其他人才能學著判斷出事物的價值;而不是只看物品上黏貼的標價或者某人的銀行存款來判斷價值。 在某些時代,當永恆的價值高於眼前金錢的價值時,這些人才會敢於付出,在政治上甘冒風險仗義執言、在藝術上堅持創作信念無須妥協、在待人處事上不必媚俗市儈、在教育學生和養育子女上懂得以身作則。 若我們是一個崇尚「真」、「善」、「美」的價值高於金錢和物質價值的社會,我們是否真的可以脫離百般無聊賴的狀態呢? 而且,是否只有富裕的人才有資格說要追求「真」、「善」、「美」呢?價值的選擇,不在於工作的努力與否,而在於心態,在於意見的表達,在於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選擇,在於建議你的子女升學或就業方向的勉勵,在於你對於鄰居生活習慣的批評,在於你對於家庭佈置擺設的心思,在於你對於利用自己閒暇時間的方式。 百般無聊賴,是因為沒有驚喜,不期待驚喜,也不覺得自己可以製造驚喜。 驚喜從何而來? 有個朋友正在替自己和妻子要經營的書店做開張前的裝潢,地點位於淡水,在河邊麥當勞旁綿延兩公里的小吃店面的二樓。這個朋友在部落格中提到:『上個禮拜冷氣廠商來安裝冷氣,其中一位上到二樓來一看到露台的河景,居然開口就誦出了王勃滕王閣序的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我當場傻眼。但當他及老闆一聽我說要開書店時。換成他們當場傻眼...』 他們的「傻眼」來自於驚喜,他們的驚喜來自於眼前撞見的事物和期待的反差太大。而這「期待」和「符合這個期待的行為模式」不正是「百般無聊賴」的源頭嗎?冷氣工人會唸出王勃的詩句,姑不論他是個落魄的國文老師在假日還得打工裝冷氣或者他跟著小兒子背唐詩三百首,也姑不論我這位朋友是否是因為怕失業太久昏了頭才開這間書店或者這間書店會在開幕三個月之內因為店主受不了樓下傳來的炸蝦捲和烤魷魚味道和書店氣質不同、和樓下老闆打架掛彩關門大吉。他們的碰撞,不正說明了「百般無聊賴」持續存在的原因和打破的可能? 有趣的是,Kay這幾天老嚷嚷著要我去問朋友,到底他的書店什麼時候會開張? 我很想告訴Kay要終結百般無聊賴的狀態並非難事,雖然我簡單地跟她說既然眼前的東西都不值得浪費心思,那就回頭去看經典,從經典中去找出來,什麼才是價值,什麼樣的東西才算是有價值,如何從生活中找出價值,如何讓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價值。但是,這畢竟不是用言語能夠傳達的。 即使是流行音樂,當嘻哈的歌手沒了靈感只會反覆地從過去的老歌中sample經典片段,那不是很清楚可以看到什麼才是價值嗎?Spandau Ballet的True被用了多少次了?當007系列又重拍皇家夜總會,當Clint Eastwood還可以拍出Million dollar baby和Flags of our fathers,和今年要完成Directed by John Ford這部影片,我們應該可以去探索價值,而不是只聽到蔡明亮又說評審不公退出金馬獎活動就認為台灣的電影早已走入墳墓。 當文化、創意遭到過度使用而只為了金錢的追求服務,當美德和智慧只成為點綴軀殼皮囊的裝飾品,脫離百般無聊賴狀態的唯一可能是從經典中重新發現價值、重新定義價值。 唯有擺脫金錢的崇拜、擺脫物質的追求,才會有人去追求真、善、美,創造出真、善、美的事物,才會在人的身上找到美德、找到智慧,才會在我們的周遭出現驚喜,我們才能脫離這似乎將永遠持續的百般無聊賴狀態! 686,你的書店快點兒開張吧! 有河Book: http://blog.yam.com/book686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