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16 01:04:26瀏覽1702|回應2|推薦11 | |
職棒球迷少了……球團不堪虧損想要收山了……北京奧運中華台北棒球代表隊輸給中國隊了…… 看著台灣棒球代表隊從亞錦賽令人搖頭的表現,到八搶三資格排名賽靠著不錯的運氣和年輕選手的鬥志僥倖取得奧運參賽資格,一直到昨天鏖戰日本隊落敗,今天和中國隊一場輸得胡說八道的國恥之戰,台灣實在沒有臉說棒球是我們的「國球」了。 這無關中國排的賽程多不利台灣的代表隊,也無關裁判是否偏袒中國隊。放下對台灣棒球代表隊強裝出的信心和逼著自己硬撐的面子,看看這幾年以來台灣棒球的整體表現,簡單說,就是「不行了」。 昨天和日本對戰的時候,播報員說著日本投手身價多高,一個人的年薪抵得上全台灣代表隊,好像他們厲害是應該的。心裡真的不是滋味。球打得好不好,難道可以用金錢來衡量?有很多人更評論說,因為日本、韓國甚至於美國的職棒歷史比我們久,所以他們的棒球代表隊實力比我們強也是應該的。球打得好不好,跟職業棒球的歷史成正比嗎?這些理論套到古巴身上顯然不適用!就像說共產國家運動一定比較強也一樣沒有邏輯上的關係。 我並不是一個職棒的球迷,所以我並不那麼熟悉台灣職棒隊伍的細節和選手們在平時球季的表現。但只要是台灣棒球隊參與國際賽事,我是絕對不會錯過的。從國小開始,看著金龍、七虎少棒,美和、華興青少棒,青棒、成棒一路看過來。我真懷念當時的球賽、球員、觀眾,以及全民熱愛棒球的氛圍。那並不是因為我們那時候後的棒球代表隊贏球比較多,而是因為跟棒球相關的所有人天真、熱情的投入。金錢,好像是和棒球最不相關的東西。棒球打得好的學校,不論是國小、國中、高中大家都很熟悉,因為那時後的電視台雖然只有三台,卻還會轉播每年全國少棒、青少棒、青棒、成棒的決賽。雖然沒有職棒,但是成棒賽的各隊打起來的比賽絕對不會比現在的職棒賽水準差。 當時不是只有中南部的孩子喜歡打棒球,全國的孩子都喜歡打棒球。多少國小、國中的孩子,即使不是什麼棒球校隊,也會賴在學校、公園、或者附近的一塊空地和同學、鄰居湊人數打棒球,打到天黑都還不肯回家。在經濟並不好的年代,大家夢想著可以擁有自己的手套和球棒、打打看標準的比賽球,更別說幾乎沒有人會有捕手或一壘手特殊的手套或者護具。但即使是如此,大家還是樂此不疲地打球,死皮賴臉地跟同學借手套不肯早點拿下來,假裝不知道太陽早已下山,大家還是興奮地用半生不熟、似懂非懂的英文或日文興奮地或緊張地叫喊著……「八達…八達...撥魯…斯多賴古…奧子…奧子…」。在那樣的年代裡,台灣的棒球隊在世界的大賽中從少棒、青少棒、青棒、成棒一路打上去,打到世界知名。 其實不只是棒球,在那個沒有中華職籃的年代,雖然台灣的籃球代表隊也無法跟美國這種國家比,但是至少在亞洲盃、威廉瓊斯杯可以和日本、韓國一拼高下。 其他的球類運動也都是一樣的,在那個年代,許多國小、國中都還有像樣籃球隊、足球隊、排球隊、手球隊,或者像是我們日新國小男子足球隊超強,卻還兼籃球和手球代表隊;而女籃隊也兼排球和手球代表隊。而那時我們都還知道遠在台南的佳里國小是爭男子足球冠軍最強的對手。 但是現在呢?時代進步了,經濟發達了。台灣有了職業棒球,也有了職業籃球。每天體育版上都有這些比賽的報導,在影視版上也都有這些選手和明星之間的緋聞八卦。連高中的HBL也曾經被炒作得熱熱鬧鬧。可是當國際比賽一開打,我們的棒球和籃球比賽卻往往令球迷失望。 有一段時間,我們的選手,一年比一年帥,一年比一年會打扮,一年比一年看起來更驕傲,一年比一年看起來更有信心,但是比賽結果一年比一年差。而我們也一年比一年會找藉口,安慰自己,安慰我們的球員,替自己打氣。 看著這次台灣棒球代表隊從亞錦賽以來的表現,回憶這幾屆奧運的比賽,很明顯地不管我們找了多少旅美、旅日的職棒選手回來,球就是打不好。 我不是棒球專家,我無法和專家一樣從球員的選擇、集訓的時間、教練團的組成等許多的原因來檢討,說出個所以然來。但我從台灣、日本、韓國、甚至於中國球員在球場上的表現看來,台灣球員的實力愈來愈差,台灣球員的敬業精神愈來愈差,台灣球員對於棒球的熱愛愈來愈少、對於比賽的重視程度愈來愈低,對於自己的期許和自我要求、自我尊重愈來愈低。至於台灣的教練,則是相對於日韓等國的教練在專業上沒有進步。 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在資源相對豐富的現在,我們的球怎麼會愈打愈差。 我很膚淺地說,以這次和日本隊的比賽中,從我們的選手和日本的選手臉上就看得出來。日本的選手大多可以看出來,不是只有會運動、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選手。這些人不是因為不會唸書只喜歡打球,形同一群被放棄的孩子,把打棒球視為一輩子出人頭地唯一機會的選手。同樣地,從歷次球賽的轉播看到的韓國、美國、加拿大的選手,也都不是這樣的一群選手。他們是從一群熱愛棒球的孩子中,在學校生活和球賽中成長,進而將棒球作為生涯規劃的重心,在整個社會和教育體制的協助下,往職業選手的路發展,終於成為職業選手,進而成為國家代表隊和各國選手一較高下。 反觀台灣呢?這些年來社會愈來愈功利,父母親愈來愈功利,孩子的升學競爭愈來愈激烈,父母和孩子的眼光和人生目標愈來愈狹隘。看看國小、國中,還有哪些孩子在打球、在運動、參加校隊?各大都會區還有哪些學校注重運動比賽、有具代表性的校隊的?大家都放棄了!我們只想看別人的孩子打球,卻不想要自己的孩子打球。我們看到別人的孩子打球還會說他們因為不會唸書才只好去打球,我們看到老師說我們的孩子有運動天分就趕快閃躲拒絕。我們情願逼著孩子學鋼琴、學英文,也不肯讓孩子參加任何校隊。我們的孩子下課後也是直奔安親班、才藝班、補習班,也沒有什麼機會跟同學逗留在學校打球。我們對於棒球、籃球的熱愛,絕對不會反映在孩子的身上,頂多只是反映在去球場看球、翻報紙學著當球評而已。(其實孩子們的慘狀,不只是運動或校隊問題。以前的孩子即使是下課十分鐘,男生都搶著出去操場上玩過五關、踢球、單槓、踢鐵罐,女生跳橡皮筋、跳繩、踢毽子;現在的孩子下課都在做什麼呢?) 就像我說北一女的樂儀旗隊沒人要參加一樣,人數年年減少,或許今年樂隊滿五十年可以因為招不到人,在經歷半個世紀之後解散,也算是劃下個還算完美的句點,留下半個世紀的美好回憶,也不要因為招不到人下場難堪。 台灣的各種運動不也面臨一樣的狀況嗎? 為什麼家長就不肯讓孩子參加學校的校隊呢?為什麼家長就認為打球沒出息呢?為什麼家長認為打球的孩子不可能把書唸好呢?這二、三十年來台灣的家長們這樣的心態愈來愈嚴重,這二、三十年來台灣的運動水準就會愈來愈低落,台灣的棒球就會愈打愈爛。同時身為父母親的球迷們,實在沒有資格罵台灣棒球代表隊或籃球代表隊打得多爛,因為這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別怪罪升學主義、別怪罪教改、別怪罪國民黨、別怪罪民進黨、該怪就怪自己,是我們的價值觀,是我們的選擇,是我們決定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當我們看到陳葦綾和盧映錡奪牌、謝裕興表現傑出,除了高興之外,是否看到他們來自經濟狀況較差、甚至於是單親家庭,體會到他們成長過程的辛苦?反思他們的成就是多少艱辛淬鍊出來的?我們的孩子若擁有更好的條件,難道就不能跟他們一樣熱愛運動,全心付出、追求理想?難道我們對孩子的愛與關懷反而不僅剝奪了他們運動的樂趣甚至於是成為優秀運動員的可能性? 其實,根本不要講這些遙不可及的大道理。 我只希望身為父母的我們能懂得讓孩子快樂。 為什麼我們忘了自己年少時代打球運動直到太陽下山還不肯回家的快樂?為什麼我們就不能讓孩子也享受我們曾擁有的快樂時光和同學、朋友打球、比賽?為什麼我們不能覺得孩子參加球類校隊和交響樂團是一樣值得驕傲的? 假如我們身為父母的人能夠把自己快樂的記憶找回來,不要只把追求名利和成功的包袱往孩子身上套,讓孩子多和朋友一起運動,孩子會成長得更好,不只書唸得好,人格也更健全、個性更開朗;那不只是為了要培養運動員,而更是純粹地享受運動和比賽的樂趣。真能如此,或許我們在十年、二十年之後,會有更多優秀的運動員和國家代表隊,不一定是棒球、籃球,也許是鉛球、標槍、攀岩、衝浪、滑板……。但無論是什麼運動比賽、是什麼技藝競賽,都反映了社會多元發展的健全性,台灣這個社會要強,就只能從父母親的觀念和行為開始改變。 讓我們好好想想,以前那些打球打到天黑都還不回家的野孩子到哪兒去了呢? 讓我們從現在起改變我們的想法。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