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化不是基礎性的元素------回復《中國文化中的暗物質》
2009/12/04 18:38:32瀏覽528|回應1|推薦11
以下的文字是對 沒有回憶的雲 在天下縱橫談中《淺談中國文化中的暗物質》的回復。寫得零零散散不成系統,本來不想挪過來的。但是數一數字數不少棄之可惜,略加修改,還是拿過來吧。

沒有回憶的雲在主貼中詳細描述了中國大陸種種令人痛心的現象,腐敗、冷漠、欺詐等。並且將之歸咎於傳統文化的大醬缸汙染了全社會。所以就算換一批人執政、換一種執政理念仍然不會有本質的改變。樓主認為只有從改造文化入手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從跟帖看,有一些朋友頗為贊同。但也有人認為這個論述只是找到了病根但沒開出藥方來,並指出需要靠教育和引導改造文化達成社會進步

但我是很不同意這種觀點的,個人感覺這是一種將復雜問題虛無化的傾向。本來在計劃中的《虛擬生命》續N中將要談到一些社會問題,在這裏就先寫一些出來吧。

-----  需要承認中國目前的道德滑坡挺嚴重的,偽劣商品、官場黑暗、自掃門前雪等等現象此起彼伏。的確可以從文化上找很多源頭,但竊以為就此把文化定性為根本原因是不恰當的。

首先,相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繁衍,文化是比較高層面的東西,它生長在復雜的社會活動之上、體現於歷史脈絡之中。盡管一旦文化得以成形就可以反過來幹擾社會運行,但根本上講,文化的位置後於這些基礎性的事物。參天大樹是從土壤中長出來的,發達的根系可以保護水土流失,但無論如何土地是大樹的基礎。文化與社會物質基礎的關系就像大樹和土壤的關系。脫離物質層面的具體細微的社會現實,單獨強調文化的作用難於取得長久而切實的效果。這一點紫氣東來那篇文章有著詳細的論述。硬性拔高的文化境界終究會回歸到與物質現實相配的程度。

其次,在另一帖中我說過,過分聚焦於文化的角度,會發現無法提出清晰有效的解決方案。沈思中的熊貓shin醬經過思索,得出的方案是教育。但他自己也認識到教育也是由人來做的,也是浸淫在文化染缸中的人。而樓主提出由好幾代的社會領導層引導民意,這更比教育更難,社會領導層為什麽不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文化中的弱點?難道領導層(還要好幾代的)都是由掌握先進文化的高尚人士組成的麽。

所以是不是應該解開文化的亂象,直擊產生腐朽文化的實際土壤呢

以中國人的服從性來說,為什麽中國古時候沒有那種個人主義的啟蒙(其實也是有的,被無情的淘汰了)?為什麽官府占據了如此崇高的地位?難道中國人天生就是不喜歡個體自由,天生願意被強權管制麽。有沒有一種可能,這種狀態實際上是最有利於整體生存的機制,是一種盡管不怎麽美好但形勢所迫的必然選擇呢。考慮到大河水患、遊牧民族入侵,中華民族一直處於非常高壓的地理環境中。我們的主流生產方式決定了我們不是居無定所的流浪者。這個主體為農民的文明不得不集中盡可能多力量去抵抗天災和人禍。以古代的科技水準,在一個浪漫自由的文化環境中,沒有誰能組織上百萬的民夫治理黃河,沒有誰能修建巨大而復雜的國防工程。同時也很難難想象古希臘式的城邦文明可以組織一支數十萬的野戰軍常年駐守在千裏之外的邊關。所以古人默許了集權政治。

長期集權政治的土壤,長出中國特有的文化。你說它先進嗎?確實裏邊有太多草民的血淚,太多治亂輪回。你說它落後嗎?可它把一支又一支遊牧文明趕到了西邊的視野之外,讓他們到中亞到歐洲稱雄;看似內斂的中原文明在絕大多數時候占據著東亞大陸最繁華最富庶的土地。

當前社會中的種種現象:明哲保身、走捷徑、處江湖則罵廟堂、入官場則貪汙.... 也實在是沒什麽奇怪的。人天生要為自己的利益鬥爭,不這麽做分到自己頭上的生存資源就少。指望人人都怎樣怎樣,那就如何和是不現實的。每一個官員都明如水清如鏡,偶爾一個暗箱操作的就能獲得巨大的利益,就取得了更大的本錢。人人都見義勇為,偶爾一個明哲保身的就能在絕對安全的情況下享受見義勇為者帶來的社會環境。平均道德水準總會向一個平衡點迅速自我調整

人們能做的就是考察影響這個平均道德水準的各種實際因素,比如傾斜財富分配重心、新聞透明度、官員負責制度、司法公開水平等。然後根據當時的社會實際狀況精心調整這些因素,引導道德水準的提高,引導文化的進步。這裏不存在一個唯一的、簡單的、普適的和決定性的便捷手段,比如領袖引導、議會政治等。很多因素是互相影響的,作用機理是錯綜復雜的,最終結果不是可精確預測的。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是一個非常貼切平實的比喻。文化的總體改善是這一過程的結果,當然優秀的知識分子可以做預見性的研究,促進這個進程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最後以一個相對輕松地話題結束這段文字。最近突然下載了當年的老歌來聽,校園民謠《流浪歌手的情人》。感覺真的很好,如同一杯好茶,芬芳而清冽。那個時代大學生是寶貝,學費低廉,畢業後由國家分配工作。兼之文革結束後的思想空前活躍,一時間校園文化中充滿理想、自由、浪漫、興趣的元素。可以彈一手好吉他的男生就是情聖;可以寫出詩歌的學生就是人人稱羨的才子才女。原創歌曲專輯《校園民謠1》就是那一時期校園文化的象征之一,幾乎都是精品。後來突然間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了,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學費越來越貴,所學的知識與社會需求越來越脫節。於是校園文化迅速向世俗轉移,壓力、市儈、實際、拉關系、拜金、頹廢.....種種亂象都出現在原本單純的校園內,詩人再也不流行了。之後的商業化的校園民謠也再沒有當初的輝煌。

這首《流浪歌手的情人》,年輕的歌手唱到:

我只能給你一間小小的閣樓
一扇朝北的窗
讓你望見星鬥


這是只可能出現在那個時代的詩句,出現在那個時代的流浪歌手。小小的閣樓,還是向北的,在中國北方的冬季該會是多麽的寒冷簡陋。可是年輕的戀人依偎在一起,透過那扇唯一的小窗戶望向夜空。艱苦的,但又是如此浪漫的。這樣的意境絕不可能出現在今天的大學校園。男生們早就知道今後沒房沒車別想找到好老婆,而飛速上漲的房子和穩步下降的起薪早已磨光了心中的浪漫和沖動。

悲哀啊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sail&aid=3558652

 回應文章

江湖外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以傳統為基礎, 才可能有發展
2010/03/09 05:34
大陸有本小說"白鹿苑"陳忠實寫的. 故事從民國建立到一九四九為止, 整個國家的變局. 小說的內容; 個人認為絕對會給受過一定教育的人帶來清楚的感受. 個人認為清末民初那個階段, 社會上的風氣 可以代表當時傳統教養下一般人的行為準則.而且應該代表受到"封建王朝"好幾個世代的教育下來的結果. 如今是2010年無論台灣大陸目前的現況, 往後推論抱有樂觀態度的人, 我不知道有多少. 可是我相信從"白鹿苑"內容來看, 保有傳統的精神可能今天的景況不會有那麼多令人不愉快的事.相信以傳統為基礎,後續才可能有發展. 日本是活生生的例子.
中州楚佩(sunsail) 於 2010-03-09 07:22 回覆:
“以傳統為基礎”是一种比较飘渺的说法。怎么才算以传统为基础?做到哪一步?怎么就不算以传统为基础了?那条线在哪里?

实际上,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即使是文革时期,狂热的群体行为中,难道没有传统的影子么。

假定《白鹿原》精确的描写了100年前真实社会风貌,但当时的人们为何成长为那种情景?为何会有那种社会风气?其实很简单,当时的环境(个体在群体中的一切交互)决定了采取哪种策略能得到较大利益。并不是什么飘渺的文化作用。

实事是残酷的,满清覆灭了,清末民初是军阀混战。100年后社会更已经翻天覆地的变化,执着于形式上的“传统”意义何在呢。只要确保社会稳定(这包含了公正和安全等方面)、经济发展(包含国力和民间财富),带有中国文化神韵的新文化自然会生长出来,这远比执着的抱着某些传统套像复杂的现实更健康、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