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章頭疼的夜晚
頭痛的夜晚
我偶爾會頭痛,不知原因的痛,每年大概發作四、五次吧!找醫生檢查也不知所以然,
故每次頭痛就吃止痛藥解決。昨天晚上大約十點鐘上床,感覺頭又痛了,
它不是“頭痛欲姴”的痛,不是“天眩地轉”的痛,也不是“昏昏沉沉”的痛,
它是一陣陣的抽痛,在某一個定點上。
它抽痛的程度會讓身體也跟著抽搐一下。幾乎每隔一下子它就抽痛一次,
身體也不自覺的跟著扭曲一下,我試著忍耐,天真的希望它不會持續太久,
希望它能自動消失。
忍了好一陣子,起身看看時鐘,已經十一點了,看來非吃顆止痛藥不行。
吞了一顆Advil又上床,我知道起碼得等半小時才有效...。
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頭痛經驗,其中有部份的人是時常頭痛。因為頭痛的症狀太普遍了,
而且不管有沒有治療,絕大部份的頭痛很快就能緩解,且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
所以大部份的人頭痛時,不是隨便拿點止痛藥吃、便是休息讓頭痛自然緩解。
引起頭痛的原因很多,大部份沒有生命危險的,但有幾種頭痛是可能致命或是造成身體
嚴重傷害的,需要特別注意。
一,常見的頭痛
四種常見頭痛之區別如下:
1.張力性頭痛
最常見的頭痛是張力性頭痛,大約占所有頭痛的百分之九十。其發生原因不明,
一般認為此種頭痛係由頭顱周圍肌肉持續收縮所引發的,這種頭痛會因壓力而加重,
病人可能會有慢性壓抑、焦躁或常使用止痛藥過量等伴隨現象。張力性頭痛的症狀一般
無前驅症狀、頭痛呈繃帶式雙側性分佈,疼痛呈不同強度及漸漸發生。
其發作時間為每天或間歇性,可能持續數小時至數天。
張力性頭痛可由病史及理學檢查加以診斷,一般而言並不需要實驗室及X光檢查。
對張力性頭痛主要是採保守性療法,以冷敷或熱敷降低病人壓力,或者合併規律的運動及
放鬆療法。藥物的治療必須視病症是偶發或慢性,採用最不易上癮之止痛藥物,
併用肌肉鬆弛劑可使療效加成。慢性、張力性頭痛比偶發性頭痛難以治療,
可能需要加上抗憂鬱劑甚至心理治療。
張力性頭痛的特色在於發作時頭部肌肉緊繃,尤其是兩側顳葉(太陽穴附近)
及頸部的肌肉緊繃,感覺像是孫悟空套著緊箍咒。
2.偏頭痛
第二常見的頭痛型態是:「麥格雷因」即所謂偏頭痛,此類大約佔所有頭痛百分之六,
其發病原因仍未完全了解,最常被接受的理論是顱內血管痙攣及擴張的交替作用而引起。
一般較好發於女性,約多出男性三倍之機率,可能與女性荷爾蒙動情素的影響有關。
年齡好發於三十幾歲。其前驅症狀,一般呈單或雙側分佈,程度為中等至嚴重強度,
特點為搏動性痛,常伴隨噁心及嘔吐。其發作時間為每月一至十次,可能持續四至二十四小時。
血管性頭痛也是主要由病史及一般理學檢查加以診斷。若病人是不典型的發作,
且在四十歲之後發生,則必須藉由電腦斷層檢查或核磁共振來確定病因。
偏頭痛的藥物治療常藉著預防或消耗性療法。預防性治療是用以減少發生的次數。
治療原則是減少發作的頻率及改善生活型態如:
特殊的食譜,不可包含放置過久奶酪及巧克力。
規則的每天三餐。
避免酒精、咖啡因及MSG(單鈉麩氨酸鹽)。
戒菸。
每日例行的工作。
規律地運動。
放鬆治療以降低壓力。
婦女不可服用動情素,若可能的話尚包含避孕藥。
3.聚集性頭痛
另一種型態的血管性頭痛,為聚集性頭痛,此種頭痛特徵是由嚴重、
令人耗弱的頭痛與緩解期聚集而成。雖然發作的期間非常短,但常引起恐懼、驚慌。
聚集性頭痛在人口中大約占百分之一,主要以男人為主,此種疾病之機轉並不明瞭
但成因是多元的。其症狀為爆發性頭痛,常於睡眠中發生。一般為單側性分佈於眼眶周圍。
頭痛強度厲害,在受影響側常伴有流淚、鼻塞等症狀。發作時間為每天可發生數次,
持續三至十一星期,常發生在每天同一時間。聚集性頭痛,類似偏頭痛或張力性頭痛
可藉其特殊的病史來診斷。
當頭痛時,會發現理學檢查有異常,如眼瞼下垂、縮瞳及流淚等。治療聚集性頭痛,
由於此疾發作時間短,往往在口服止痛劑尚未發生作用前即已消失,故基本治療方向是以預防
為主,症狀處理次之。聚集性頭痛者其生活型態必須做如下改變:
避免酒精,尤其是疾病發作時。
戒菸。
旅行時,須預備類固醇藥。
食物或藥物中避免硝酸鹽。
4.竇性頭痛
竇性頭痛起源於鼻竇發炎引起頭部疼痛,通常是分佈於單或雙側,受影響鼻竇之表層。
程度上可由輕微至中等強度,性質一般為鈍痛或壓痛。常伴隨鼻塞及膿性鼻涕等症狀。
竇性頭痛可藉由長久的鼻竇觸痛病史來診斷。或藉著電腦斷層及鼻竇X光確定鼻竇病灶。
治療上,竇性頭痛由急或慢性竇炎引起者以抗生素、鼻用類固醇及去除腫脹劑來處理。
但生活型態上之改變對竇性頭痛則無明顯助益。
以上為常見頭痛之介紹,然而單純的頭痛也可能隱藏著致命性複雜或嚴重的疾病。
因此,若有不適,切勿忽略它或擅自投藥,宜找您的醫師或家庭醫師確立其可能致病原因才為上策。
二,頭痛的原因機轉
引用網址:<http://sa.ylib.com/circus/circusshow.asp?FDocNo=735&CL=8>
頭痛的時候,我們總感覺疼痛像是從腦袋裡爆發出來,但事實上卻是由附近組織(皮膚、關節、肌肉、神經或血管)受到刺激所引起。腦組織本身因為受到顱骨保護,尚未演化出反應壓力感覺的功能。
頭痛可分為次發性或原發性。次發性頭痛是某種潛在病變所浮現的徵狀。也就是說,不論是因為神經受到壓迫或竇室受到感染,任何原因都可能導致次發性頭痛。
大多數的頭痛屬於原發性,意即這些頭痛並非是其他狀況所導致的,頭痛本身就最根本的問題。原發性頭痛包括緊張型頭痛與偏頭痛,學者認為這種類型的頭痛,是由可區別出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腦的疼痛中樞被活化並製造血清張力素與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遞物。這些化學物質使得包覆腦的腦膜血管擴張,導致血流量增加。血管擴張時,也拉動血管周圍的神經,而這些神經輪流將訊號傳遞給三叉神經系統,頭部與臉部的疼痛訊息由此傳達到腦,使我們感受到痛覺。
目前還不清楚引發這個過程的真正原因,但我們都知道在某些狀況下似乎特別容易頭痛。引起頭痛的導火線可能是內在因素(例如月經時內分泌的變化)或是環境因素(壓力或缺乏睡眠)。直到目前為止,學者仍然缺乏嚴格的證據,足以指出哪些是直接引起頭痛的因素,對於這些誘因轉變為化學訊號的機制,仍需要近一步的了解。
三,頭痛的治療
有頭痛體質的病人,應該到大醫院的腦神經科進行檢查,以排除是否為腦部病變造成的頭痛,
醫師會先為患者進行神經功能檢查,以瞭解其神經功能是否有缺損。神經功能檢查是簡易的
動作測驗,如有需要,醫師也會安排患者進行腦波檢查。
一般來說,上述兩項檢查結果都沒問題,就不用再進行其他項目,不過一段時間後仍需回診
追蹤。倘若這兩項檢查已出現異常,或是雖然檢查沒問題,服藥後頭痛程度仍未見改善,
甚至更為劇烈時,就要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掃瞄(CT)或是核磁共振(MRI),
以釐清腦部是否有病變。
腦部病變有些狀況(如血管瘤)與偏頭痛很類似,雖然比例很少,但容易被誤診,
因此當有頭痛情況,就需就醫進行縝密的檢查。
偏頭痛的藥物治療,以非類固醇的止痛藥為主,但較有經驗的醫師,會同時開立肌肉鬆弛劑
與自律神經調節劑(主要為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
非類固醇的止痛藥與肌肉鬆弛劑主要用在偏頭痛發作時,而自律神經調節劑可改善
血管收縮與擴張,因其藥性較溫和、單純,且副作用少,多半用在預防偏頭痛,
且可改善焦慮的情緒。如果已服用上述三種常規用藥仍沒有效果,醫師才會給予含咖啡因的
血管收縮劑,不過這類型的藥物較強烈,不建議長期使用。
四,張力性頭痛與肌筋膜疼痛症
依據國內外各大醫院疼痛科門診資料統計顯示
以慢性頭痛為主訴的求診病例中,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患者即佔有54.4%,
可以說有相當高的相關連性。
而在以下背痛為主訴的求診病例中,該症患者更高達85%
,此外,在20至40歲的年輕女性朋友,也有35%左右長期因罹患該症而飽受煎熬。
有關肌筋膜疼痛症請參考:
膏肓痛之3:現代人的文明病-膏肓痛,
引用網址:<http://blog.udn.com/sudan50/1324707>
膏肓痛之4造成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原因及機轉,
引用網址:<http://blog.udn.com/sudan50/1324710>
<http://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dan50&aid=1324710>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特徵為疼痛症狀來自於肌肉組織,臨床上除局部肌肉僵硬疼痛
機能受損外,常可能合併有神經系統疾病的症狀,如刺痛及感覺異常等症狀。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臨床處置方法為:1.休息;
2.藥物治療;3.疼痛點的局部阻斷;4.神經阻斷術治療;5.物理治療。
由於它是常見的壓力症候群,在診治上建議病患培養樂觀進取的人生觀,正當的休閒娛樂,
尋求完善的醫療照顧,生活作息正常化,必能面對壓力的挑戰,瓦解疼痛的束縛。
五,徒手治療--疼痛與穴位按摩
神經末梢受到疼痛的刺激時,會經由兩種不同的神經纖維把訊號送到脊髓,有一種神經纖維負責傳送突然、尖銳的疼痛,另外一種神經纖維負責傳送持續、輕度的疼痛。尖銳的疼痛訊號,
會刺激發訊神經細胞把訊號送到大腦,但是經過短暫的時刻,這個疼痛訊號會刺激控管神經細胞,
讓它禁止發訊神經細胞繼續把疼痛的訊號送到大腦。為什麼當我們的皮膚癢時用力去抓、
我們的肌肉疼痛時用力去按摩,會覺得比較舒服呢?
皮膚癢和肌肉疼痛是持續、輕度的疼痛訊號,這個訊號會不斷的被送到大腦,但是,如果我們
加上一個突然、尖銳的疼痛訊號,用力去抓皮膚,用力去按肌肉,這個疼痛訊號會刺激控管
神經細胞,不讓發訊神經細胞繼續把疼痛的訊號傳出,所以,如果你停下來不抓,皮膚又癢起來,
停下來不按摩,肌肉又疼起來。在這個模型裡,發訊號給大腦的神經細胞,也同時受到大腦的控制,
大腦會倒過頭來把訊號送到發訊神經細胞,或者加強或者壓抑發訊神經細胞的反應。
多年以來,大家都知道鴉片、嗎啡、海洛英這些藥物有減輕疼痛的功能,而且它們的
化學結構是相似的,為什麼這些藥物有減痛的功能呢?到了1970年代,科學家把答案找出來了,
這些藥物會和大腦裡的一種蛋白質叫做「鴉片接收器」(Opiate receptor)結合起來,
如上面所講,會從大腦倒過頭來送一個訊號到脊髓,壓抑把疼痛刺激訊號送到大腦的發訊
神經細胞的反應。壓力會刺激身體分泌這些和鴉片相似的化學物質--腦內嗎啡。
在東方醫學,我們都知道針灸和穴道按摩有免除、減輕疼痛的功能,
為什麼呢?現在有足夠的證據顯示,針灸和穴道按摩
會激發身體分泌這些和鴉片相似的化學物質。
臨床上,「肌激痛點」所在的肌肉摸起來呈現條索狀,比周圍正常的肌肉還要硬,張力也較大,
稱為「肌緊繃帶」。用手指按壓該肌激痛點,會引起和疼痛發作時一樣的感覺,甚至會產生
「轉移痛」,比方說,按壓上斜方肌的「肌激痛點」,會引發「轉移痛」到同側的臉,
特別是太陽穴的位置。
若是在「肌激痛點」上針刺或做深層的指壓穴位按揉,亦即局部刺激痛覺受器,訊息傳回脊髓後,
可將「肌激痛點神經連結」破壞,而達到立即止痛的效果。
在中醫經絡理論中,由醫家程思邈發現的「阿是穴」或「天應穴」的穴位,其命名緣由
即是因為醫師按壓到此穴時,病人往往會因疼痛而發出「阿!阿!是!」的叫聲而命名。
臨床上,「肌激痛點」的位置往往就是阿是穴或是在阿是穴附近,
此時針灸或按揉「肌激痛點可以破壞疼痛處惡性循環的病理結構,而達治療目的。
此外,以稍微尖的鈍物按摩棒或拇指按壓激痛點、或是被動伸展患處肌肉,
避免肌肉持續收縮、配合患處經常局部熱敷,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附註:
以上本文參考資料來自網路;本文不能作為疾病診斷或治療之依據,亦無法取代醫師的診斷或治療。
若有任何身心不適症狀,仍應盡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