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掌鏡》鏡頭前後的故事
2013/05/10 16:37:11瀏覽2989|回應0|推薦1
前陣子一位友人看了電影癡手機裡拍的照片,興起想看其他照片的念頭,找了一天將電影癡遊走各地時的照片翻出來瀏覽了一回,手撫一卷卷的膠卷底片,翻著一張張非數位的傳統照片以及slides,比對手機裡與電腦資料夾裡的照片檔,不得不說,傳統相機的還有玩相機拍照,依然很有魅力,至少對電影癡個人而言。

但拍風景是一回事,拍人物又是另一回事,特別是拍音樂人的人物專輯照。而箇中高手中的高手,就是《掌鏡》(Anton Corbijn Inside Out)的主人翁──荷蘭影像大師安東寇班(Anton Corbijn)。

他的創作橫跨平面攝影、唱片封面設計、MV導演,以拍攝搖滾樂人物肖像聞名世界,從1980年起即周遊歐美數十個國舉辦攝影展,更是英倫傳奇樂團Joy Division、U2樂團、超脫合唱團、R.E.M.合唱團等重量級天團爭相合作的對象,大衛鮑伊(David Bowie)、酷玩樂團(Coldplay)、超脫合唱團(Nirvana)、滾石合唱團(The Rolling Stones)、歡樂分隊(Joy Division)、碧玉(Bjork)、殺手樂團(The Killers)和伊基·波普(Iggy Pop)等都是他鏡頭下的人物,一字排開幾乎就是近代流行音樂史中主導人物。伊基·波普(Iggy Pop)則甘願配合他的拍攝指令,裸體在紐約中央公園裸身爬行!

跟他合作最久的兩個樂團:U2樂團和流行尖端樂團(Depeche Mode)。Depeche Mode更在他的巧手下,打造出完全不同的形象。

U2主唱Bono說:「安東能賦予你仍在追尋,但尚未擁有的特質。」
流行尖端主唱Martin Gore則說:「安東用影像幫我們打造出超酷的另類形象。」

Anton Corbijn說,人們會被照片中的細節影響。

那是真的,細節才是讓人物照說故事的重點。一張照片最要的是能讓這張單獨停格讓照片說故事,而營造如此的戲劇張力,靠的就是細節,而不是特寫。

「讀」他的攝影作品,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駕御我們的鏡頭。(他的個人官方網站:www.corbijn.co.uk)

而從這部紀錄片中,我們也發現,人家之所以成為大師,他在營造一張照片所投入的心力是多麼的多,他會看音樂人的演唱會,會聽他們的音樂,甚至跟他們聊音樂,然後花很多時間勘景找適合的景色。

創作的靈感,不會是一瞬間,而是生活點滴的累積。廣告大師孫大偉曾表示,他不是為創作而活,而是生活是他創作的泉源。那天與一年輕人討論他正在苦思的文案,電影癡以過來人的經驗跟他說,文案不是因為工作找上門才開始想,而是平常看到、想到,就會去假設如果這樣可以寫成什麼?與朋友聊天時,某人口出妙語,心裡會暗暗記下,覺得這拿來做SLOGEN不錯,這樣才能累積創作的資源。而攝影亦然。

深諳一幀好作品的感動力道有多強,安東大師對攝影作品的概念不僅僅只是「瞬間的感動」,他說,拍照捕捉了那一瞬間,重要的卻是那之前跟之後。因為一幀照片流露的不只是那一瞬間,而是鏡頭下那個人的生命累積,在瞬間迸發的火花。

而Anton Corbijn最厲害的是,他能深入創作者的作品和靈魂,為他們打造出他們心中的那個夢,讓他們想成為他鏡頭底下的那個偉大的藝術家。德國歌手Herbert Grönemeyer亦在《掌鏡》裡轉述U2樂團主唱波諾的話:「第一次看安東拍我,我就想變成照片上的樣子。」這對一個掌鏡人來說,可以說是最高的讚譽。

Anton Corbijn同時是《CONTROL》和《完美狙擊》(The American)的導演。這部紀錄片裡捕捉了導演為《完美狙擊》勘景時和拍戲的片段,從中,不難看出攝影人的觀點是什麼,而攝影出身跨界導電影的他,又如何與演員與工作人員合作,從平面到流動的鏡頭裡說故事。

如果你很愛攝影,推薦你看《掌鏡》(Anton Corbijn Inside Out),相信,從大師觀點,我們可以學的可以想的,更多更多。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41&aid=760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