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挑逗你的叛逆因子《搖滾世代》
2006/10/28 05:04:45瀏覽3659|回應3|推薦2

搖滾的故事,就是你我;搖滾的精神,就是自由;搖滾的基因,就是叛逆!

體驗真正的搖滾,唯有英國的Glastonbury Festival,炙陽、下雨、泥濘都無法澆熄的火熱搖滾,在這裡,音樂節,並非搖滾歌手單一成就,而是所有的入場的人,不論合法買票入場,還是非法翻牆進場,樂在其中,秀出自己,一場屬於所有人的音樂盛會,三天三夜搖滾不完,在朝陽下相約明年再見……


搖滾樂,對四五年級生來說,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為在我們那時的學生年代裡,聽的流行樂就是搖滾樂──The Who、Police、Rolling Stone、Queen、Aerosmith、Pink Floyds、David Bowie、ZZ Top、Eagles、Iron Maiden、Whitesnake、Yes、Styx、Journey、Scorpions、Def Leppard、Lep Zeppelin、Alan Parsons Project、Topas、The Moody Blue、U2、Foreigner、To To……

在那個升學壓力極大的年代裡,生活上唯一的遁逃,若非小說就是音樂,男生遁逃到武俠小說裡,女生遁逃到言情小說裡,更有不少人遁逃到搖滾的世界,從音樂、從歌詞裡,學會了什麼是自由,學會如何做自己,但同時也是叛逆學習成長的開始,因為他必須拿自己的價值觀不斷跟社會、跟師長們衝撞。

嚴格算起來,電影癡並不算是搖滾樂迷,充其量不過是一位很喜歡聽音樂的人(因原因是學生時代聽音樂只管好不好聽,不怎麼管歌詞在說些什麼),只是電影癡身邊那些搖滾樂迷的朋友一知道電影癡手上的專輯居然很「經典」,紛紛把電影癡當作知音,拚了命的跟電影癡交換心得,而在那個沒有301條款限制的年代裡,從這些朋友手中,電影癡有幸讀了不少《滾石音樂雜誌》中文版,在那時曾讀到關於起源於60年代的搖滾音樂節,不禁令人神往。那是一個多麼風華的盛會,在一場音樂會裡可以會見多少音樂偶像!聽到心中多少喜愛的歌!三天三夜不停歇的演出,唱得很high,聽的人更high。

這樣的音樂盛會,曾在加拿大蒙特婁辦過、美國邁阿密、紐約辦過、德國也辦過,但真正能延續至今,辨了三十五年的,只有英國,英國Glastonbury這個相傳聖杯最後的埋葬地點,這裡經過三十多年來的音樂洗禮,它儼然成為搖滾人心中的音樂聖地,一個你一生中必須造訪一次以上,無法踏足的,至少也要來看這部紀錄三十多年來,人們如何用創意、用熱情,到這塊地,享受真正的無拘、自我與自由,拋開塵世賦與我們的各種束縛,與土地共處,與音樂同在的快樂天堂。

那些古時的足跡是否
走在英格蘭的青山上
上帝的聖羔羊是否
現身英格蘭的美好牧地
神的面容是否
照耀這些飄邈山丘
耶路撒冷是否建立在
這些破敗的磨坊間
那些古時的足跡……

片子一開始,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蜂擁進入這個原本安靜的小鎮,可以想見鎮上那些一輩子務農畜牧維生的純樸居民多麼厭煩這一年一度的喧鬧,而且他們也搞不懂這些行為怪異、奇裝異服的人打哪來?心想這些人會不會跑來這裡吸毒、抽大麻?把他們的農地踏得亂七八糟,他們一點都不喜歡這些沒規沒矩的人。

主辦人麥可(Michael Eavis)講得很坦白,他們也要生活,而人潮確實為他們帶來了商機。從Glastonbury Festival的歷史看來,自1970年九月19日起跑,隔年移到夏天舉辦,從此定名為Glastonbury Fayre,從早期不門票,到1980年代入場券與音樂會票券分開賣,到現在125元英磅一張票玩到底,加上手續費、郵寄費,133英磅,折合新台幣七八千多元任你玩三天,還必須自己準備帳篷、飲食自理,確實不便宜,但為何它每年可以吸引十五萬以上的人潮到此地朝聖?

如果你用「Glastonbury Festival」作為關鍵字到網站搜尋,可以查到相關的歷史資料,看到不少人寫「樂評」,有的痛批哪些團很爛,把場子炒冷,直到哪一團唱了什麼歌,才把觀眾吸引回來,又是誰的歌可以一路熱到底,哪個人哪個團是大家一直期待的……三天三夜的表演,你無法期待場場精采,有時候精采的反而是台下場內的人們。

有的人是呼朋引伴、有的人是攜家帶眷,有的人提前幾天到達,跟工作人員一起紮營,當工作人員忙著架圍牆、舞台時,他們也忙著弄自己的營區,搞台下場內的活動,往往台上表演還沒開始,他們就有人自組樂團、一個人、雙人組,還是團體都成,除了音樂,還有馬戲表演、戲劇表演,不會表演的,也會用心製裝,把自己穿得愈怪愈好(這時不作怪的,反而怪)……好似一場露營嘉年華會。

麥可(Michael Eavis)說,要把音樂祭辦好,就必須要讓英國浪人進來,這樣的活動需要他們的創意、他們的音樂。可是他們沒錢買門票,常常跟警衛捉迷藏,他好心提供他們藏身之處,後來還主動提供他們門票,可是他們還是會把票弄丟,找他麻煩,甚至還跟他談交易。

確實,從片中,看到他們如何利用廢車,打造成巨石雕塑,仿臨近古蹟巨石堆,提供人們聚集歡樂的場所。而他們天生的創意與音樂性,豐富台下的生活,浪人,自由的本性,他們過著猶如1960年代嬉痞般的生活,也就是搖滾的叛逆本質。

看到這裡,相信你一定會跟當地居民一樣憂心,那麼是不是這樣的音樂祭會充斥著藥物?麥可(Michael Eavis)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藥物了,他每年和警衛努力打擊藥物,和警方合作,經年下來,情況確實改善,他說,每年有不少人帶著一家子回來參加,有小孩子在,必須做好安全考量,一旦藥物受到控制,他們明年才會安心的回來參加。

當然啦,既然名之為音樂祭,音樂也必屬重點,每年你都會在音樂祭裡聽到、看到令人振奮的搖滾巨星唱著他們的經典作品,洛史都華Rod Stewart、Paul McCartney、R.E.M.、Bon Jovi、Isaac Hayes、White Stripes、Coldplay、Fatboy Slim、Lonnie Donegan、Blur、Robbie Williams、Tori Amos、Bob Dylan、Oasis、Simple Minds、Van Morrison、Lenny Kravitz、Sinead O’Connor、the Cure、Suzanne Vega、Joan Baez、Traffic、Simple Red、Joe Cocker、UB40、Jackson Browne、Richie Havens、Roy Harper………都曾是現身演唱,可以想見,他們出現時場子有多熱。

本片剪輯了1970年到2005的菁華,但就電影癡看來,二個小時多一點的時間裡,仍有不少遺珠,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有好多歌曲教電影癡聽得熱血沸騰,像是搖滾中經典的經典〈Waterloo Sunset〉(日落滑鐵盧),由原作曲者Kinks主唱Ray Davies親自演唱,好像當年的光景全部回來;還有Pulp的〈Common People〉「I want to live like common people, I want to do whatever common people do, I want to sleep with common people, I want to sleep with common people like you……」副歌歌詞不斷重複,回映到現實人生,多麼的貼切啊!來到音樂祭,想得到的,無非就是音樂與心靈上的共鳴。

最後演唱會的高潮結束在大家心中永遠的搖滾代表之一:David Bowie〈Heroes〉的歌聲中,這是他於2001年的演唱版本,他自己說三十年前他站在這裡,三十年後重回這裡,那種穿越時空的感動,台上台下一致,從他身上,更可以看到,搖滾,誰說是年輕人的玩意兒,在這裡,不論是台上演唱的,台下燃燒熱情參與的,沒有年齡、職業、教育程度、性別的差別。

「現在每年有卅萬隻腳走過這裡,我們已名留青史了,35年來...發生這麼多事,這幾百萬人帶來的經驗很可觀,這個音樂祭的核心價值,使人們覺得自己很盡興,覺得這經驗獨一無二,於是他們離開……很振奮,對未來充滿希望……」片尾結語如此說。

英國人自豪,這樣的音樂祭只有在大不列顛獨一無二的存活下來,他們說,只有英國人能夠在下過雨的泥濘地、積水的場地裡快樂的辦音樂祭。本片從2002年決開拍,側拍了’02、’03、’04與’05的活動與專訪,加上三十多年來演唱會剪輯而成。

電影癡不禁想到,曾經,在凜冽冬風寒雨中聆賞Europe演唱會,在雨中泥濘的台北快樂廣場聽著Chicago演唱會,同一個場地也是Rod Stewart的演唱會,年輕時無緣參與Glastonbury Festival,只好追逐著一場又一場的演唱會:Sting、Bon Jovi、Scorpions、Chris De Burge、Alanis Morissette……,追逐搖滾的熱情來自於渴望掙脫束縛的靈魂,而它,早就在你我的血液裡。

取來我燃燒的黃金弓
取來我慾望的箭
取來我的矛,烏雲連天
駕來我的火戰車
我不會停止這心戰
劍亦不會沉睡手中
直到我們建立了耶路撒冷
在英格蘭的綠野美地上

◆片中其他經典歌曲:
〈Fist of the Gang to Die〉Morrissey
〈Red Right Hand〉Nick Cave and Bad Seeds
〈Dean〉Terry Riley
〈Fearless〉the Bravery
〈Babylon〉David Gray
〈Swastika Eyes〉Primal Scream
〈Please Buy One〉Melanie
〈D’Accord Dakar〉Ernest Ranglin
〈Straight to Hell〉Joe Strummer & The Mescaleros
〈Phoenix City〉The Skatalites
〈Human Behaviout〉Björk
〈Hey Boy Hey Girl〉Chemical Brothers
〈Right Place Wrong Time〉Dr. John
〈Day Upon Day〉Blur

◆片中所提的羅夫,是Rolf Harris,他是〈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的原唱,當天他演唱的曲子有:〈Two little boys〉〈Stairway to heaven〉〈Waltzing Matilda〉〈Sun arise〉〈Tie me kangaroo down sport〉〈Never mind the blisters Rudolph〉

◆想參加2007年音樂祭請至http://www.glastonburyfestivals.co.uk/

◆本片將於2007年九月作商業放映,錯過影展的影迷千萬別錯過。
-----------------以下為電影公司的資料--------------------------------

泥巴、音樂、狂放,打造了不羈的青春…
2007.09.21 搖滾你的耳朵

酷玩樂團、洛史都華、布勒樂團、電台司令、綠洲合唱團、
大衛鮑依、碧玉……等世界知名樂團、歌手登台演唱

搖滾世代 = Glastonbury ?
Glastonbury-被譽為“搖滾界的耶路撒冷”,也曾是傳說中聖杯最後的埋葬地點,在70年代這裡僅是個小牧場,卻在老闆的靈機一動下,蛻變成每年吸引全球數十萬以上樂迷前來狂歡的戶外音樂祭。在三天馬拉松式、超過450項音樂表演裡,能夠強烈感受參與音樂節的狂High體驗,享受完全不同卻同樣悅耳的音樂;除了豐盛的影像音樂外,隨著時代變遷,我們看到社會對這個文化的包容力也成長許多,在許多音樂人的努力下,締造了一個令人揮汗淋漓、興奮萬分的搖滾世代。

Glastonbury ~ Where it comes from?
本片是導演以觀眾的角度作出發,對英國極富傳奇及神秘色彩的音樂節- Glastonbury festival做了一個完整的影像紀錄。說到起源,在70年代這裡僅是個乳牛場,老闆卻在看到一些音樂表演後突然靈機一動,在他的乳牛場舉辦一連兩日的音樂節,入場費只需要1英鎊(包括免費供應的新鮮牛奶)!到現在,逐漸擴大的Glastonbury festival已變成每年吸引10萬以上全球樂迷前來參加的龐大陣容。在三天馬拉松式、超過450項音樂表演裡,能夠強烈感受不同時代的音樂迷們參與音樂節的體驗,享受全然不同卻同樣悅耳的音樂,以影片紀錄這樣的方式比純粹僅用音樂的方式來刻劃這個過程更加有力量,因為隨時代變遷,我們看到社會的態度轉變,對這個文化的包容力也成長許多,在許多音樂人的努力下,1970年誕生的Glastonbury也從一個小牧場,蛻變成全球50萬樂迷希冀參加的音樂節,締造了一個令人揮汗淋漓、興奮萬分的搖滾世代。也吸引了聞名全球的酷玩樂團、原始吶喊、布勒樂團、強烈衝擊樂團、綠洲合唱團、大衛鮑依、碧玉...等音樂人前來搖滾!

搖滾幕後推手 Julien Temple朱利安坦普
自倫敦國際電影學校畢業後,便開始致力於令他心醉的龐克音樂研究,特別像是惡名昭彰的性手槍(龐克樂團急先鋒)他特別有興趣,對他們的喜愛也刺激了第一部作品的誕生【搖滾帝國】,這部賺人熱淚的作品被綜藝報譽為-繼披頭四的【一夜狂歡】之後,本片能輕易擄獲龐克音樂迷的心。自此,朱利安坦普成為音樂錄影帶的先驅。在1986年,以五十年代後期的倫敦為背景拍出歌舞片-【初生之犢Absolute Beginners】,全片風格特殊且有許多添入搖滾元素所改編而成的歌舞,此片奠定了導演朱利安坦普在音樂影片的堅固地位。


金馬影展音樂無界限唱給你聽 (摘錄自金馬影展新聞稿)


,「春天吶喊」、「野台開唱」、「海洋音樂祭」等大型互外音樂祭早已一一結束,但樂迷們可別急著打包休息....

儘管時序入秋,「春天吶喊」、「野台開唱」、「海洋音樂祭」等大型互外音樂祭早已一一結束,但樂迷們可別急著打包休息,因為一場堪稱年度最重要的「搖滾朝聖之旅」即將在11月震撼登場-2006年台北金馬影展「音樂無界限」(Generation of Music)單元!電影《搖滾世代》(Glastonbury)將帶領觀眾飛到英國,認識全球規模最大、活動時間最久的戶外音樂祭、《龐克精神》(Punk Attitude)編纂嚴謹、文獻豐富、宛如一本認識龐克音樂殿堂的必備聖典、《魔鬼詩篇》(The Devil and Daniel Johnston)刻畫搖滾史上最神秘創作人丹尼爾強斯頓狂暴而孤獨的一生、《紐約娃娃》(New York Doll)則描述傳奇貝斯手由絢爛歸於平淡的戲劇轉折、《超脫末日》由導演觀點出發,隱喻「超脫合唱團」主唱寇特柯本之死,以及《吶喊雷克雅維克》(Screaming Masterpiece)、《最後一次搖滾》(Tell Me Do You Miss Me)、《路的轉彎處聽見吉普賽》(When the Road Bends: Tales of a Gypsy Caravan)等精彩作品。

告別國內樂迷較常聽到的「烏茲塔克」,《搖滾世代》這部曾獲得日舞影展評審團大獎提名的超重量級紀錄片將引領觀眾來到有「搖滾界耶路撒冷」之稱,位於英國西南的葛拉斯頓貝里,認識這個從1970年開始舉辦,每年吸引全球數十萬樂迷搭蓬野宿、日夜放浪狂歡的首席戶外音樂祭。根據傳說,耶穌基督幼年時曾來過此地,而葛拉斯頓貝里也是聖杯最後可能的埋藏地點。兩千年後的今天,這裡卻孕育出全世界最大的音樂狂飆活動,包括大衛鮑伊、史汀、碧玉、綠洲、洛史都華、電台司令、酷玩、尼克凱夫等知名樂團、歌手都曾登台演唱。而台下動輒超過數十萬觀眾狂high騷動的驚人畫面,則是另一幅撼動人心的壯觀奇景。《搖滾世代》全片長達138分鐘,內容混合歷史影像、現場訪談、與表演實況。除了熱鬧豐盛的影像音樂,更呈現了活動本身與裸體解放、嗑藥文化、青年暴動之間的關係。


野台影展開幕片 (摘錄自野台影展新聞稿)

為什麼下大雨的泥巴堆裡,還擠了十幾萬人瘋狂地搖擺?為什麼吉他震天價響,舞台下搖頭吶喊的人們更是起勁?這樣的搖滾場景,在七零、八零、九零、二零零零…,都很相似,我們稱他們為每個年代裡的【搖滾世代】。於是,2007年的野台影展,我們希望替每個【搖滾世代】找到屬於自己的瘋狂身影。

七零年代的無政府,龐克造反一族透過歌聲喚起一種覺醒的態度,這是【龐克精神】片中一貫的音樂理念。即使在台灣【正義無敵音樂會】影片中,最感人的還是捷克樂團宇宙塑膠人不老的抗暴精神,音樂形式不同,卻也是一種龐克。

八零年代的銀河五百變成了九零年代的LUNA樂團,最終又走向解散的【最後一次搖滾】,一個偉大樂團的消失,之後又有新生樂團的崛起,在【造音新勢力】中我們看到台灣熊寶貝樂團追逐夢想的過程,在不同的年代總上演著相同的迴圈戲碼。年輕樂團的搖滾夢,也出現在日本片《IDEN&TITY》中,逐夢遭遇到的挫折與迷惘,還有一堆狗屁事,成名的代價可能失去的,是【塗鴉玩家】片中噴在火車體上的FREE ART,搖滾人的理想,無非是創造出如同天籟一般的《冰島之音》。

我們相信,即使我們來自不同國家,用不同的方式過生活,但是,因為搖滾,我們對音樂卻有相同的執著,我們都是【搖滾世代】。

2007年的野台開唱【搖滾世代】影展將於7月27日本週五晚間登場,開幕影片為「搖滾世代」(GLASTONBURY),邀請大家一同來找尋自己搖滾的身影。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41&aid=511965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9 10:48 【udn】 這裡更便宜!DVD 卡薩比 紀錄 搖滾 剪輯 特別比價

 回應文章

艾癮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真的.好一個催眠!
2006/12/14 17:19

Dear,抱歉下面那篇按太快了,是錯誤的請您再刪掉,Sorry!

確實,但由於我沒有參與試片的機會,所以險軋到了幾部催眠影展的片,晚些我會再寫上,尤其《13》、《焚屍人》我覺得都挺棒的。

看來咱倆真的有志一同,我也很懊惱錯過了《鷹與男孩》、《百年顛狂》,《百年顛狂》因本還有些機會看,但實在會卡到其他更想看的片子,故也就忍痛做罷放棄掉了,期盼亞藝可以進到這兩部。

妳真的好強,好多片都已經寫上了,好佩服您的趕稿功力,品質依然份量十足,很開心在此遇見了妳。


電影癡(蘇士尹)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催眠影展啊?聽說了
2006/11/29 01:49
 電影癡其實最適合挑戰催眠電影了,但剛好催眠影展期間與金馬試片撞期撞得很凶,加上有其他的稿子要寫,所以常常得忍痛,像本屆金馬影展,電影癡還是痛失了幾部好片呢,好比《鷹與男孩》《百年顛狂》,期待哪天可以在DVD裡找到它們。

艾癮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我是brit-pop狂
2006/11/22 03:17

我也渴望參與如此失常的音樂祭,關於此篇文章也會於23號過後開始撰寫。

不知之前的催眠影展您是否也有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