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0/27 03:38:46瀏覽3335|回應1|推薦5 | |
其實,電影癡是最有資格寫《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的,為什麼?因為電影疑曾任職於女性綜合時尚雜誌,而這個工作也跟原著作者一樣是誤打誤撞闖進去的,並不是一心想成為其中一分子努力而來的。看著本片,看著曾經進入的行業,是那樣的熟悉卻又遙遠,不為什麼,只因電影癡離職已逾半年,那樣忙碌,那樣龐大的工作事務,以及曾經羨慕台灣未曾有過的規模……,感覺上,都遠離我的生活了。
很多圈外的朋友問電影癡,聽說這部電影裡的惡魔影射一個總編輯啊?她是誰? 哈哈哈,聽到這裡,電影癡不禁想笑,想笑的原因一是,影射的那本雜誌名稱就在電影插曲裡,而且還是娜姊的名曲呢﹗原因二是,很多時尚圈以為大家都知道的事,原來圈外來幾乎都處於無知。 而時尚知名人士出現電影裡也不是第一次了,還記得衣夫人嗎?沒錯,就是《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裡的衣夫人,她也是根據縱橫電影圈長達六十年的電影服裝設計師 Edith Head的形象塑造的,一生曾被奧斯卡提名35次,共榮獲8座小金人,包括《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龍鳳配》(Sabrina)、《刺激》(Sting);最有名的、出現人物也最多的,莫過於美國大導演勞勃阿特曼導的那部以巴黎時裝秀場為題材的《霓裳風暴》(Ready to Wear (Pret-A-Porter)),裡面有個「粉」大牌的雜誌總編,即是影射《Vouge》總編Anna Wintour,裡面還出現真實人物,有服裝設計師Jean-Paul Gaultier,知名影星、名模Claudia Schiffer、Eve Salvail、Naomi Campbell出席串場這位知名總編片中也是影響力很大的難纏人物,而她的名言就是︰「高雅是內在的。這與穿得好不好沒有關係,高雅才是品味。(Elegance is innate.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eing well dressed. Elegance is refusal.)」。 她的影響力有多大?嗯這麼說好了,當作者Lauren Weisberger離開離開Vogue到Departure雜誌(休閒旅遊雜誌),開始著手寫《穿著Prada的惡魔》,出版後,依著人們對Anna Wintour印象,還有她本來就是Anna Wintour的助理,那位書中她所形容的「惡魔」自然連想到差不多是時尚界的「神」Anna Wintour,可想而知,Anna Wintour多麼的氣憤。 據說,去年電影開拍時,Anna Wintour曾警告時尚界知名人士最好不要參與這部電影的拍攝,否則以後將從《Vogue》消失,結果果然沒有多少設計師參與影片的拍攝,但義大利時裝設計師Valentino范倫鐵諾卻欣然在片中客串,還為主演的梅莉史翠普設計了一件戲服。Anna Wintour影響力之大,大到到連電影上映在紐約媒體圈都只敢小小聲的說著,批評聲浪大過於稱揚聲浪,票房咧,不能說差,但也稱不上好。且另有消息說,片中斯特裡普的辦公室的設計與擺放完全拷貝自Anna Wintour的辦公室。不過她本人倒是大方,穿上她平常不怎麼愛穿的Prada出席首映會。 看完電影,電影癡不得不說找梅大姊飾演《Runway》總編米蘭達真的太棒了﹗部分原因是,正如陳樂融說的,覺得這個角色塑造得太誇張,真正的Anna Wintour不可能有麼大的影響力能夠影響一個品牌的生死。而且他看了才知道總編不是資方,而是資深勞方。 他不知道的是,在時尚雜誌圈裡,一位總編確實擔負一本雜誌的成敗,以及呈現的風格,那幾乎無法取代,這也是為何每一季服裝秀,設計師們都深切等待著Anna Wintour的一句話,因為她的肯定,代表設計的成功,而他們看重的是她的評價,非市場的銷售與肯定;是的,市場固然重要,但他們看得更遠,看的是他們的作品有沒有深遠的影響力,可以帶領至少一季的時尚風格,這時站在時尚頂尖的發聲單位,且是目前檯面上最資深的總編的一句話,有多重要,自可想而知。 電影中,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安德莉亞(安海瑟薇飾)當她對時尚表示輕蔑時,她的老闆米蘭達開始從她身上穿的藍色毛衣論起,叨叨絮絮、珠連砲的說起當年他們如何決定這個藍色和這件毛衣成為時尚主流,它如何從主流退下舞台成為她身上那件她以為並不時尚、很舒服的穿著。 是的,沒人能完全否認,那個從六○年代極度發表至今的時尚,已經深入現代生活的骨髓裡,也許在電影裡所呈現的樣子看起來真的很誇張,但他們對穿著品味、美感的挑剔,確實也打造了時尚品味的影響力,否則,當年女人的裙子如何從那阿嬤的長度到今天怎麼穿怎麼短都可以呢!又他們如何決定今年的褲子是低腰還是高腰,到今天女人總愛穿著緊緊的T恤搭配超低腰牛仔褲,大方露出女性曲線美! 一切的一切,你可以說膚淺,女性主義者也可說那是為取悅男人的設計,但無法否認的是,那種視覺上的美感,確實令人賞心悅目,到現在,女人的美已不單純是為悅己者容,而是為了讓自己快樂、自信而更美。 千萬別否認那些貴得要死的名牌的價值,曾有朋友跟電影癡表示說,她有個朋友去參加party看到別人都盛裝出席,決定斥資買件禮服,當她陪朋友逛名牌,試穿好幾件衣服,這才發現,同樣是洋裝,名牌的也許一件看起來不怎麼起眼的衣服,穿起來腰是腰,胸是胸的,這時她們才知道,原來身材不只是做出來的,還可以穿出來!之前她們買衣服都不覺得自己身材有多好,這才洸然名牌衣服修飾身材的效果這麼好!人家名牌貴,可是貴得有道理的。 至於搭配,更是品味的重要呈現,為什麼?前陣子電影癡去上海走了一趟,沒錯,上海人的著打扮幾乎和國際同步,可是他們的品味還是「露了馬腳」,從腳,也就是鞋子,最容易看出他們搭配的不對味。電影裡也有一幕,當米蘭達和時尚總監(史丹利圖奇Stanley Tucci飾)挑選服飾時,問安德莉亞那兩條藍色腰帶她會選擇哪一條?她的回答是她不覺得有什麼不同。而這在時尚人士眼中就是專業與不專業的差別。 其實,就電影癡看來,想藉本片了解時尚,根本就不可能,如果你以為時尚雜誌工作就是如此的光鮮華麗,那也只是表面的一部分,你可以看得再深入一些;當米蘭達老公提出離婚,米蘭達想到的是她又要上八卦新聞了,人們又會拿她的婚姻大作文章了。但在這背後你可看出了什麼?為了工作,她必須犧牲家庭,而她唯一可以彌補的,不過是奢華的物質回饋,當她打電話要求安德莉亞在颱風天幫她找飛機載她回紐約參加女兒音樂表演,在那不合理要求的背後,是一位母親的著急,她不想作一個食言的母親。 電影癡感同身受,這位總編輯為什麼不喜歡人家發問,記得嗎?當她要安德莉亞去借裙子,安德莉亞立刻回問:「哪種裙子?」米達蘭回她,拿你的問題去煩別人。是的,換作是我,也會這麼回答,為什麼?會問這種問題,表示你不夠專業,不知道這一季流行什麼?掌握不了這一期的雜誌主題,有什麼好問的?不會去問別人啊?這種事難道還需要總編輯告訴你嗎?總編輯要忙的事情有多少,這麼小的事情,請教別人去! 本片,其實更多的是職場上的縮影。為什麼米蘭達想要用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新鮮人,電影癡猜想,她不要一個只懂時尚,卻不認真工作、不耐操、事事把她當作神的助理,看到安德莉亞,她想看到一個從不懂到喜歡到成為專業的人,這樣的人其實更能了解時尚的精髓。是的,安德莉亞讓她失望了,失望的原因何在?因為安德莉亞畢竟不是她,她選擇回到她採訪寫作的領域裡。 不過就像電影癡朋友說的,電影中安德莉亞身上隨便每一件衣服都是名牌,是啊!電影癡還仔細的注意到,片中安海瑟薇的確瘦了一圈,換作電影中的話術就是從6號變成4號(那還真的是瘦啊,差不多是ss號),沒辦法,不瘦穿衣服就不好看,在伸展台上更現實,不懂嗎?那請看MTV台的《名模生死鬥》。至於安德莉亞後來身上的幾乎都是香奈兒的居多,有些造成則是仿奧黛莉赫本年輕電影中的模樣,這個對電影癡來說,其實不必要,因為這兩年已不怎麼走奧黛莉的復古風了。 至於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電影癡不會說這是時尚界的專利,事實上,各行各業不都如此嗎?而米蘭達捍衛她地位的作法,不可取嗎?不,在電影癡眼中,她是高明的,把敵人安排到一個她也喜歡的地方,確保她很難回得來,然後跟老闆表明雜誌少不了她。這是她的選擇,也基於她對工作的熱愛與在乎,更是她專業上難以取代的資產,也是為何一本雜誌換了一位總編風格會變,這跟她的處事風格、工作要求以及她影響的人脈等等都有關係。就像朋友總會問電影癡,看到以前編的那本雜誌不再維持電影癡在時的風格和品質,會不會心痛,電影癡總說:雜誌風格無所謂對錯,祝福他們!只要我的名字不在上面,我就不在乎。 當安德莉亞得到助理位子時,大家都是那個工作很多人搶著作;當安德莉亞心生疑惑時,米蘭達總會驕傲的說:「人人都想成為我﹗」她的光環,沒錯,一部分是時尚圈寵出來的,但為什麼她這麼難搞,大家還是願意「寵」她,不為什麼,只為她專業。片中最大的對比,就是米蘭達的專業和助理的不專業,這也是為何在她手底下工作如此的辛苦,因為她的助理所面對的,不僅是專業上的不足(片子一開始安德莉亞接電話連Gabanna都不知道是什麼,她還問怎麼拼,對方不耐到直接掛電話。而熟悉名牌的都知道那是Dolce & Gabanna),還有一個忙到沒什麼時間溝通,沒什麼時間處理私事,改一個行程,就牽一髮動全身的必須通知很多人更動時間,聯繫事情多到沒時間等待你去查電話,事事要麻煩助理的老闆,助理多難為,可以想像,而那個助理口中的惡魔,不過是一位社會新鮮人的觀點,一如她被老闆責難說她對她很失望,立刻跑去找時尚總監訴苦時,他理都不理她。是啊,為什麼要理會,她只是在抱怨,不是嗎?她又從未真正了解過時尚、深入她自己的工作裡,老闆對她失望,理所當然啊。 而當她努力工作時,她不愛她的工作嗎?不,她是喜歡的,她也很清楚的知道身為米蘭達的助理該做些什麼,否則也不會得到米蘭達的賞識,願意帶她去巴黎看秀,而如果她不是因為跟她喜歡的作家(Simon Baker飾)上床之後,發現老闆用了手腕保住她自己的地位之後,才決定離開《Runway》,可是離開之後,這些事就不再有嗎?也許只是不再那麼「血腥」而已,說到底,她的衝擊,仍是社會歷練的衝擊,而非fashion業帶給她的,且她走過這一遭,至少,她比周遭的人,更懂得什麼是時尚品味,看看她離開之後的隨性穿著,依然是有型的。 相較於原著,電影中,或許少了點時尚味,卻多了點職場上與下對應的冷暖,不全面的否定總編米蘭達,藉由梅莉史翠普的演技,看到她人性和內心掙扎的一面,不必是《Vouge》的Anna Wintour,而是一位嚴以律己,要求工作嚴謹的冷面上司,這樣的角色職場上處處可見,而經過這種上司的磨練後,肯定是脫胎換骨,難怪米蘭達的傳真信上言簡意賅的說:「不用她,你會後悔!」畫龍點睛的送出不同於原著的溫馨。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