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山背後覓幽徑──橫山騎龍古道
2007/05/25 10:08:08瀏覽2369|回應2|推薦21

大山背後覓幽徑──橫山騎龍古道

五月是桐花盛放的時節,也是賞螢火蟲的季節。如果你想白天欣賞桐花如春雪般飛旋而下,又想夜晚能覓著提著燈的「火金姑」漫山飛舞,建議你不妨走一趟「騎龍古道」,一天之間,盡能享受這五月裡最特別的自然嚮宴。

騎龍古道在新竹橫山的大山背地區,走台三線,從竹東平原的方向過來,過了油羅溪大橋,就可以見到一堵如屏風般的山橫立於溪旁,這山叫大山背山,「橫山」之名即由其形勢而來。進入山腳下靜謐的橫山小鎮,領略客家傳統的純樸風情後,再隨著小鎮盡頭的竹35號道路逐步深入,就進入了在「大山背後」的大山背地區。

大山背地區是一條翠綠的山谷,竹35道路像條蜿蜒的小蛇緩緩爬進谷裡,略曲折的山道上幾乎全為深密的綠意所掩盡,很有「曲徑通幽」的況味。也難怪過往的車輛都會不自覺的放慢車速,享受這山林間獨有的閑靜。

前行大約6公里,就到了「大山背人文生態館」,其前身是「豐鄉國小」的校園。隨著人口外流,學校早於民國72年廢校,去年才再度整理成為推介地方文化與生態的「教育場所」。「校園」不大,一棵百年老樹隱隱透露出悠久的校史,校舍現在規畫成兩個部分:一半用來展覽大山背地區的老照片,黑白照片裡泛出這裡先民的生活百態,饒富趣味;另一半是個展望良好的小咖啡座,在炎熱的夏日裡在這兒喝杯冰咖啡,憑欄遠眺山谷裡擾擾紛紛的綠樹雲白,世上所有的紛擾事,彷彿也都能雲淡風清了。

騎龍古道的入口就在「大山背人文生態館」的停車場旁,這條長約1.5公里的古道,是過往山裡居民運送橫山梨、山背茗茶,柑橘及蔬菜到平地的主要路徑。從這個入口下去,先是一段走來極舒服的下坡石階,兩旁高大的柳杉林,曳灑出一徑的綠光森林,林底下嫩綠的小蕨像一地的綠地毯,五月,小蕨及石階上常灑滿碎玉般的油桐花瓣,抬頭看,也常可以見到桐花飛旋而下的曼妙舞姿,這段古道是充滿森呼吸的自然步道。

石階下到底,會撞見一座「糯米橋」。所謂糯米橋是早期先民將大石塊砌成小塊狀,然後以糯米和糖加入石灰製成黏著劑,用來黏合石塊建成的石拱橋。這種石拱橋堅固耐用,即使經歷洪水衝擊也能矻然挺立。眼前這座糯米橋建於民國47年,橋身上青苔斑斑,有種較其實際年歲更為蒼老的悠遠氣質,行走其上令人不禁發思古之悠情。這樣的糯米橋古道上有三座,每一座都讓人低迴不已。建議你不妨走到橋下,拱橋優美的曲度,以及溪谷裡幽靜的氣氛,都會讓你浮躁的心沈澱下來。

走過糯米橋,石階路變為木棧道,這路沿溪畔平舖而去,盡頭處有一處水池及農家田園,這裡是「騏龍渦農村學園」,也是夏日賞螢的景點之一。午後,在亭裡看村民忙做田活,和鄉親們聊上兩句地方風土,或是什麼都不做,在這裡聽鳥叫蟬鳴蛙噪,都非常愜意自得。

木棧道往前行,不久到「大山背24號」的民宅,旁邊一座小「伯公廟」,古道在廟旁開始向上爬升。花崗石舖就的石階平坦好走,道兩旁則是一竿竿修長的孟宗竹林,竹林隨風輕輕擺盪,發出晰晰晰的輕響聲,「竹鳴山更靜」的清幽陣陣襲來,雖然爬坡的路有些陡升,走來卻絲毫不覺辛苦。

出孟宗竹林後,這裡的桐花開得極妍,落花勝雪,「拂了一身還滿」,再一小段,就接上「竹35-1」鄉道,古道也到盡頭了。沿「竹35-1」鄉道再走一段可到樂善堂,那裡的視野極好,可以一覽頭前溪向夕陽流逝而去的壯闊景像。

即便用最緩的步伐,往返騎龍古道至多也不過3~4個小時,如果還有興致,也可以順著「竹34」、「竹35」、「竹35-1」三條鄉道繞著大山背地區轉,「豐鄉瀑布」、「茶亭古道」及「大旗棟山」等地方也都非常優美,值得你「偷的浮生半日閒」好好翫賞。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onejung&aid=982431

 回應文章

七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以前住臺灣時
2007/05/27 06:56

常在這樣的森林古道中跑步

現在看到圖片  更有感觸

想念起臺灣的美....


克里斯。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5/25 23:10
壯麗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