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20 11:50:51瀏覽299|回應0|推薦1 | |
“祕密”(The Secret, 作者 Rohnda Byrne) 與“迷信” (superstition, 作者 Robert Park) 這兩本書, 內容儘管大相徑庭, 卻都頗值一讀. “祕密”這本書的英文, 用詞非常優美, 撇開其可信度不談, 全書充斥超級的樂觀論點, 頗像細讀名人的座佑銘, 帶給讀者溫馨與激勵; “迷信”的作者是物理學家, 論理敘事, 鞭辟入裡, 強調邏輯因果, 重視事實證據, 因為探討科學與宗教的整合, 故對達爾文的進化論著墨甚多. “祕密”揭露人生最重要的祕密是吸引力法則(the law of attraction) , 而思想猶如磁石, 更具有頻率(frequency). 當你思考產生思想之際, 思想便傳送到宇宙中, 同時像有磁力般, 吸引相同頻率的同類之物, 當然每一樣傳送出去的東西, 終將回到其源頭---- 你自己. 所以, 你如果想改變未來, 先要改變思想, 因為思想可以成真, 心想可以事成. 這就是“祕密”整本書的理念, 假如你建立這種信念, 你便掌握了亙古至今, 與偉人共享的祕密. “迷信”中提到, 很多人並不知道科學也牽涉到信念(faith), 更值得注意的是, 信念的字義在科學與宗教中, 有截然不同的釋義. 以簡明牛津英英字典為例, faith n. 1. Complete trust or confidence (完全的信任) 2. Strong belief in a religion, based on spiritual conviction rather than proof. (宗教上強烈的信仰, 建立在靈性信念, 而非證明.) 由這兩條釋義中可知, 科學家使用的“信念”, 乃是表達他們對自然律(the laws of nature) 普遍存在的信心, 也可說始於因果律(the law of cause and effect) ; 而宗教上使用的“信念”, 則是指獨立於物理原因, 使事情發生的更高力量. 這也就可以界定迷信了. 上述“信念”不僅釋義不同, 可說完全相反. 科學的建立是條件式的(conditional), 當更好的實驗證據產生時, 科學家立刻會修正他們對宇宙的看法, 使其符合事實. 畢竟我們的感官並不可靠, 常會欺騙我們, 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樓便是很好的例子. 科學家也許會建議, 為了不受海市蜃樓的欺騙, 我們應了解光學定律, 進而能發明看得更清楚的儀器, 譬如發明偏光鏡. 其實人類的知覺是頗不客觀的, 這也就是科學總是由經驗域走向概念域的原因, 科學不斷改良觀察的方法, 就是避免人類感官受騙, 或不相信看不到的東西, 像巴斯特在顯微鏡未出現前, 提出細菌說便遭到甚多醫生的抨擊. 所以自然界便是最好的試金石. 可是宗教就不同了, 當說法與聖典抵觸時, 人們便完全成了另一付面孔, 客觀態度盡失, 這種現象是相當普遍的. 科學與宗教在方法論上是如此截然不同, 何以還有學者提出” 科學與宗教的整合“ 呢? 其實, 當科學探討生命起源時, 譬如達爾文的進化論, 不但證據不足, 演化現象更是難以觀察, 但是奇怪的是, 人類的受精卵演變成胎兒, 只需二百八十天, 何以在自然界的演化卻緩慢得令人懷疑其真實性?總而言之, “祕密”與 “迷信”都值得我們一讀, 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過, 有趣的是, 在“迷信”一書第125頁, 倒是提到“祕密”這本書, 的確對該書有批評嘲諷之意, 另外 Park 博士更指出 “祕密”所提出之觀念, 不僅是舊瓶新酒, 甕底之基酒居然是皮尔博士(人生的光明面, 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所存, “祕密”一書 Brynes 摘要用 “Your thoughts become things.”; 顯然取自 “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第169頁之”Thoughts are things.”當年人生的光明面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書達186週, 賣出七百萬本; 而現今名電視主持人Oprah Winfrey 兩次在她自己主持之電視節目上大力推薦該書, 當然可以獲致財富, 權力, 名譽, 以及性, Park 再次意有所指的暗諷, “難道那就是“祕密”的運作方法?”無獨有偶的是, 1952 年出版的 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與 2006 年出版的“The Secret, 均有引述不實及不詳的問題, 這也是Park 博士不能忍耐的地方.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