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18 00:48:28瀏覽1100|回應0|推薦5 | |
我念研究所時, 一位美國朋友Dennis Maire 介紹我讀Studs Terkel 的
Working, 該書的子標題是 People talk about what they do, how they feel about what they do, 我們上小班式英語會話課就把該書當教材, 因為名記者 Studs Terkel 以他的魅力, 拿著錄音機錄下販夫走卒, 王公卿相的現場對話, 所以是一本非常棒的原音重現, 從阻街女郎(hooker), 作業員(operator), 小販(vender), 農夫(farmer),醫師(doctor), 律師(lawyer), 科學家(scientist), 經理人(manager), 總統(President), 真是 all walks of life(各行各業), 由於是現場採訪, 且保留原用語, 所以非常具有口語特色. 服兵役時我在第一士校當英文教官, 當時發現聯經出版社出版鹿源譯的“工作與我”, 就是 working 的中譯本,
當時因為陳大安, 簡清國等人開始寫譯評, 我也想去湊一腳, 於是仔細核對“工作與我”的譯文, 投稿書評書目, 那是我的處女作, “評鹿源譯的工作與我”, 也因此認識了書評書目主編王鴻仁, 陳大安, 簡清國, 林茂竹, 以及當時書林出版社老闆蘇正隆(現為師大兼任助理教授, 書林出版社董事長), 前個月我們還一起參加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他發表一篇精彩的論文“Using Google as a Usage Barometer---Strength and Constraints.” , 從統計學的觀點, 我挺同意他的看法, 搜尋資料庫應該是現今最具參考價值, 最豐富的資料庫, google 當然也最具代表性. 我一直對字典及翻譯興趣盎然, 對近年來翻譯研究所相繼設立亦樂觀其成, 廖柏森教授最近一篇文章
“翻譯教學的兩種型態”亦提到“近十幾年來翻譯突然變成一門顯學,全球許多翻譯系所紛紛成立,相對地翻譯教學也逐漸受到重視。”這的確是翻譯界的好現象. 個人覺得廖教授的確認真教學與研究, 值得效法, 也樂於進一步溝通, 上文中他還提到“外語系所學生常視翻譯為語言技能(language skill),是在傳統外語說、聽、讀、寫技能之外,翻譯是於近年來興起的第五種技能。”技能 (skill) 如果指的是“把知識化為行動"(put knowledge into action.), 翻譯能力就是說、聽、讀、寫技能之組合, 如果由英文譯成中文, 需讀懂英文, 其次是寫好中文; 但是口譯就不同了, 不僅要聽懂英文, 還要說好中文。有人喜歡作中文譯成英文的工作, 對於英文為第二外國語的人來說, 這工作應該較吃力, 因為你需要用非母語寫及講出內容, 如果養成教育中沒有好的環境與條件, 這會是相當困難的事。 其實翻譯整本書是相當辛苦的。任何一句不懂均是壓力,不像自己閱讀, 遇到不懂, 稀疏平常, 無傷大雅,
我後來較少再寫譯評也是這種心境。前一陣子蘇正隆教授在一場演講中提到翻譯稿酬的問題, 我指出1978至1981年我在行政 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服務, 當時我一個月薪水一萬多, 卻因時而投稿中國時報及聯合報二版專論, 每篇稿酬約2500元, 一個字絕對有一元以上的水準,而且作家市場非常公開, 我在2006年退休,當時薪水(不包括額外上課)約接近每月十萬元,退 休三年也寫了些東西, 但經常被退稿, 前一陣子好不容易有一篇被自由論壇勉強接受, 登出後發現我的論點整段被刪, 只留下新聞式的泛泛之論, 稿費300元還被扣40元, 稿費該是一字一元的水準, 原來這三十年來, 作家市場是式微的, 不但完全沒有成長, 發表園地更是枯萎而且相當不公開, 當年我在中央日報副刊發表一篇文章, “公開的作家市場“ (其後收錄到照明出版社出版之同名一書中), 顯示當時我對台灣蓬勃的成長作家市場頗有冀望, 想不到三十年後田園將蕪, 不勝唏噓. 報章雜誌市場衰微, 書市也好不到哪裡, 我之所以養成書沒念完又買, 造成家中平生無所有, 唯有一床書的慘狀, 也是因為台灣的書市, 好書一旦不及時買, 屆時便只有向隅了, 根據統計, 全世界每年出版17萬本書中, 能存活的不到5%, 無怪乎名家要說“鮮少小說家能靠寫作過活(Very few novelists can support themselves by their writing.) 寫作這一行, 恐怕蜀山難行吧. 台灣的寫作或翻譯市場供需均衡下, 反應出供過於求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產品的品管不易(翻譯產品不像電子產品般易受消費者評價), 供給品質當然無法控管, 價格(稿酬)要提昇是不容易的, 這是經濟問題, 我較贊成廖柏森教授的觀點“姑且不論教學成效如何,其教學目標都在於培訓學生具有獨立作業、從事各種專業領域文本的翻譯能力。”如果翻譯教學需要兩種型 態, 看法較接近企管碩士(MBA) 究竟應招收有管理實務經驗的社會人士, 還是無經驗的菜鳥也可以, 但是 哈佛 Henry Mintzberg 教授更提出進一步的想法, 他指出 MBA≠managers, 所以職場所需的技能如果真要能教好, 應該要有一套符合職場的教授素材及師資, 但是要求外語系教授教專業領域的翻譯卻是相當不具效率與效能的, 當然有些教授自己有興趣又另當別論, 以矩陣式組織建構, 靠延攬具專業英文又好的師資方為上策。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