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MBA-近因效應
2012/03/09 13:59:52瀏覽363|回應0|推薦5

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

近因效應,也稱新穎效應所謂近因,是指個體最近獲得的信息首因效應恰恰相反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

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這兩種現象很常見。

受近因效應的影響,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改變原有看法,作出錯誤判斷,如有的企業組織一直軟弱瘓散最近因某職工見義勇為受到媒體和上級的表揚,就被認為一貫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用近期一時一事來肯定或否定一個企業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誤。

關於近因效應的研究

美國心理學家盧欽斯(A.Ladins,1957)用編撰的兩段文字作為實驗材料研究了首因效應現象。他編撰的文字材料主要是描寫一個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將吉姆描寫成熱情並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則相反,把他描寫成冷淡而內向的人。例如,第一段中說吉姆與朋友一起去上學,走在撒滿陽光的馬路上,與店鋪里的熟人說話,與新結識的女孩子打招呼等;第二段中說吉姆放學後一個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馬路的背陰一側,他沒有與新近結識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在實驗中,盧欽斯把兩段文字加以組合:

第一組,描寫吉姆熱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現,冷淡內向的文字後出現。

第二組,描寫吉姆冷淡內向的文字先出現,熱情外向的文字後出現。

第三組,只顯示描寫吉姆熱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組,只顯示描寫吉姆冷淡內向的文字。

盧欽斯讓四組被試分別閱讀一組文字材料,然後回答一個問題"吉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結果發現,第一組被試中有78%的人認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組中只有18%的被試認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組中認為吉姆是友好的被試有95%,第四組只有3%的被試認為吉姆是友好的。

這項研究結果證明,信息呈現的順序會對社會認知產生影響,先呈現的信息比後呈現的信息有更大的影響作用。但是,盧欽斯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如果在兩段文字之間插入某些其他活動,如做數學題、聽故事等,則大部分被試會根據活動以後得到的信息對吉姆進行判斷,也就是說,最近獲得的信息對他們的社會知覺起到了更大的影響作用,這個現象叫做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指在總體印象形成過程中,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研究發現,近因效應一般不如首因效應明顯和普遍。在印象形成過程中,當不斷有足夠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來的印象已經淡忘時,新近獲得的信息的作用就會較大,就會發生近因效應。個性特點也影響近因效應或首因效應的發生。一般心理上開放、靈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應的影響;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穩定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應的影響。

人際交往中的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近因效應是存在的,首因效應也是存在的,那麼如何解釋這看似矛盾的兩種心理現象呢?對此,心理學家給予了不同的回答。

盧欽斯認為,在關於某人的兩種信息連續被人感知時,人們總傾向於相信前一種信息,並對其印象較深,即此時起作用的是首因效應;而在關於某人的兩種信息斷續被人感知時,起作用的則是近因效應。

懷納斯則認為,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究竟何者起作用,取決於認知主體的價值選擇和價值評判。他在一項實驗中發現,被試對人物性格特點的評價取決於他們自己的價值觀,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來表達對一個人的好惡。

也有人指出,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效應起較大的作用;在與熟人交往時,近因效應則起較大的作用。

我們在看待和對待他人時,要避免首因效應近因效應的偏激之處,不要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錯誤。在與人交往時,應該全面瞭解他人的情況,避免以片面的印象取合而驟下結論,判斷一個人應該注意從長期來考察,而我們自己在別人面前的表現則要注意始終如一,不能憑著過去或者近期的表現就有所懈怠。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ve0716&aid=6192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