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21 09:38:31瀏覽181|回應0|推薦1 | |
跳蚤效應跳蚤效應:管理者不要自我設限。 跳蚤效應的來源【跳蚤效應】來源於一個有趣的生物實驗,生物學家往玻璃杯中放入一隻跳蚤,跳蚤輕易的就跳出來了。再把這隻跳蚤放入加蓋的玻璃杯中,結果一次次跳起,一次次被撞。最後,這隻跳蚤變的聰明起來,它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來調整自己所跳的高度。一周之後取下蓋子,而跳蚤卻再也跳不出來了。 跳蚤效應的啟示道理很簡單,跳蚤調節了自己跳的目標高度,而且適應了它,不再改變。很多人不敢去追求夢想,不是追不到,而是因為心裡就預設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常常使他們受限,看不到未來確切的努力方向。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三個泥水匠:『你們在做什麼?』甲說:『砌牆。』乙說:『掙錢。』丙說:『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建築。』後來前兩位的一生碌碌無為,只有第三位成為了一知名的建築師。因為他清楚自己砌每塊磚這小目標同未來一座巨集偉建築之間的關係。 有一個真實的例子,說明一個人若看不到自己的目標,就會有怎樣的結果: 同樣,一個企業要想取得成功,也要為自己設定一個可以追逐的目標。摩托羅拉公司就是因追逐目標而成功的典型。 在美國,有一個聲望極高的獎項——美國國家質量獎。它象徵著美國企業界的最高榮譽。贏得此獎的企業,必須是能生產全國最高質量產品的企業。為贏得該項獎,摩托羅拉公司從1981年就加入了競爭。它派了一個小組,分赴世界各地考察表現優異的製造廠商,力求大幅度降低工作中的錯誤率,結果不合格品率降低了90%。但摩托羅拉仍不滿意,又設定了新的目標;所生產的電話合格率要達到99.997%。1988年,66家公司競爭美國國家質量獎,摩托羅拉以絕對優勢輕鬆奪冠。這就是目標的效力;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哈佛大學曾對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客觀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做過一個長達25年的追蹤調查。 25年後,這些調查對象的生活狀況如下:3%有清晰且長遠目標的人,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並向實現目標做著不懈的努力,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10%有清晰短期目標的人,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是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60%目標模糊的人,幾乎都生存在社會的中下層,能安穩的工作與生活,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餘下27%沒有目標的人,仍在社會的最底層過著動蕩不安、時常抱怨的生活。 想改變自己處境的人最多,但很少有人將其化為一個個清晰明確的目標,併為之奮鬥不息。或者曾有個目標,但是像那隻杯中的跳蚤一樣,因為外力的作用,而發生的改變。結果,這些人的欲望也僅僅是欲望而已。我們周圍有許多人都明白自己在人生中應該做些什麼,可就是遲遲拿不出行動來。根本原因乃是他們欠缺一些能吸引他們的未來目標。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