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是誰趕走了良幣?
2006/10/16 04:36:53瀏覽3272|回應1|推薦44

 

劣幣驅逐良幣?

當攤販替代正軌經營的商家、仿冒品替代正牌貨、差的人替代有能力的人…..,很多人就會用這句話來形容這種種現象。不過,這句話在很多時候是不成立的。

這得先從四百多年前談起。

根據文獻,十六世紀時英國有位葛萊欣爵士,他觀察到當時市面上流通的貨幣中,成色十足的貨幣會被人們保留,甚至熔化後轉手,使得這些貨幣在市面上逐漸減少。 

相反的,成色不足的貨幣則日益充斥市場,因為人們總是想辦法把這些錢趕快用掉。結果是導致市面上良幣日稀、劣幣愈繁。 

三百多年後,英國有位經濟學家把葛萊欣觀察到的這個現象,稱為「劣幣驅逐良幣」,並定名為「葛萊欣定律」;從此,這句話走紅,普遍被用來解釋類似的現象。這個概念就是:差的會趕走好的、次級的會替代高級的。 

其實,這句話是大有爭議的,多年來已有很多學者為文質疑與反駁。簡單地想,你會使用成色差的錢去買東西,難道賣東西的人不知道要挑成色好的錢才收?經濟大師海耶克、學者張五常等人,都批評過這個定律「大有問題」。 

如果真的是「劣幣驅逐良幣」,那是否還有「更劣幣驅逐劣幣」,直到錢不值錢或是買到的貨越來越差;有誰喜歡當傻瓜,被唬弄一次後,還會一再被同樣的事唬弄? 

撇開學術上的爭論,二○○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克羅夫(Geogre Akerlof)的「檸檬市場」理論,則從「資訊不對稱」之說,點出了會發生這類「現象」的關鍵。 

根據艾克羅夫的研究發現,在一個市場中,如果賣方掌握了比買方更有利的資訊,如果沒有適當的市場監管機制,賣方在利益驅使下,就會用次佳的商品充當最好的商品,使消費者受害。 

在這種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市場容易出現「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即「次貨驅逐好貨」的過程;這在二手車市場、保險市場,甚至是搞出卡債風暴的現金卡市場都看得到。最後若導致市場無法正常運作,就會造成所謂的「市場失靈」,使經濟資源無法得到有效配置。 

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消除或降低資訊不對稱的情況是個辦法。 

○○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另兩位得主斯賓塞(Andrew Spence)與史蒂格里茲(Joseph Stiglitz)研究資訊不對稱問題,認為在交易過程中,擁有資訊較多的一方,可以向另一方發出訊號(signal),以證明自己的產品或服務的品質,讓良莠清清楚楚;至於擁有資訊較少的一方,也可以從擁有資訊較多的一方獲取有用的資訊。如此,就可以避免出現逆選擇或市場失靈。 

回過頭來看,「劣幣驅逐良幣」只能說是在一定條件下的短暫現象,並不是必然的結果,也不能用來做概括解釋或任意引為藉口。劣幣有劣幣的價值,良幣有良幣的價值,市場各有其價,各取所需,重點在於要能取得充分的資訊,搞清楚實際的價值。 

以職場為例,對於剛到職的新人,也許一下子不能確定他有多少能力,但時間一久,經過考驗,自然可以拿捏出究竟有多少份量。再從管理角度來看,主管若能明確瞭解手下每個人的價值、能力、狀況,「找對的人,做對的事」,各安其所,各司其職,就無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了! 

如果自認是「良幣」,可以透過實際表現或其他方式來發出訊號,展現自己是個「好手」; 但如果有「劣幣」的自知之明,最好還是少吭聲為妙,免得露餡,讓人瞧得更清楚。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phenC&aid=493237

 回應文章

如瞬間即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是誰趕走了良幣?
2006/10/16 04:55

當然是劣幣囉!

而劣幣郤往往不知道自己就是劣幣,您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