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7/15 01:07:11瀏覽3018|回應4|推薦61 | |
走廊裡埋怨聲不斷、交頭接耳增多,是不是有人想搞「柔性政變」?還沒到寒暑假,請假的人卻突然變多,難道是場集體怠工?離職率不斷升高,而且該走的不走,想留的卻一個個求去,該怎麼個留才? 講晉商商道的連續劇「喬家大院」,前兩天演到老掌櫃要率伙計集體離職跳槽,那個時代用的話叫做「辭號」,情節竟與現代企業常碰到的問題如出一轍。 喬家大院的戲裡,企業管理談得多,從願景(匯通天下)、核心價值(義、信、 利)、策略、行銷,到人力資源、通路管理、風險控管,還有賽局的影子,雖然用的是那個時代、那個地方的字彙,卻活生生是個現代商學院的教材。 為了解決伙計辭號的問題,老闆喬致庸推出了伙計頂身股制度,就是有點類似現代的員工分紅配股或選擇權。不過,光看喬家大院,解決不了問題;光是談理論、講策略,不如拿來實務應用。 其實,辦公室裡每天煩人的事情很多。例如組織工作績效不佳或老出狀況時,主管會怪部屬打混,部屬則批評主管不會管理、不恤下情。總之,都有話說,都容易把問題歸咎他人。這是現代企業的問題,戲裡也看得到。 問題出在哪?知覺與歸因的偏差,是個關鍵因素。在很多時候,個人的知覺與客觀的事實會有相當大的差距,講得白一點,就是「偏見」常常壞事。 知覺(perception)影響行為,管理者必須瞭解部屬的知覺,才能採取正確的激勵方式,也才能有更公正客觀的績效評估;避免知覺偏誤(偏見),是組織行為中非常重要的基礎。 在心理學上,知覺有一定的形成過程,而在各個階段都可能產生認知偏差,並因而做成錯誤的判斷或決定。很多人在瞭解這些偏見後,可能會驚訝於每天怎麼會犯下了這麼多的謬誤。 與例來說,慣性效應(Habituation effect)很常見,當你習於老王的勤奮工作,長期下來,可能會因認知疲乏,減低對老王勤奮程度的認定;同樣情況,小李天天打混,混久了,看來似乎也沒那麼混。這個考績打下來,即未必能反應實際情況。 再看看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與時近效應(Recency effect)。前者是指最初的記憶容易記得(例如初戀情人),後者是指最近的事情容易記得。這也是為什麼在新人招考面試時,往往對第一人或最後一人的印象最深刻。 常在辦公室中出現的,還有所謂的月暈效應(halo effect)。大概意思是一個人表現好時,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即月亮的暈光擴大了人們實際看到的月亮大小。反之,一個人表現不好的時候,別人眼中所認為的糟糕程度,也遠超過他實際糟糕的表現。 前者過度褒獎,後者過度貶抑,都是偏見下的產物。在這種效應下,主管常對自己寵愛的部屬, 給予較高的績效評等,對不喜歡的部屬則給予較差的績效評等;還有,長得順眼的,考績好過看得刺眼的。麻煩的是,有些主管可能並不自覺。 此外,常見的知覺偏誤還有:刻板印象(Stereotypes),例如「唯婦人與小人難養矣」,或是「老狗玩不出新把戲」,都是典型的偏見;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Error)的影響力,總超過應有的影響力;類我效應(similar-to-me effect),又被戲稱是夫妻臉效應:提示效應(priming effect),例如開會時主管對某事的評論,會影響到其他人的判斷。 Recent behavior bias則是指剛發生的表現,對績效評估的影響較大,例如Allen可能拚了一整年表現都很好,卻毀在打考績前幾天的一件「漏勾」事件;符合偏誤(Confirmation bias)則是高估與自己預期一致的資訊,卻低估與自己預期不一致的資訊。 這些知覺與歸因上的偏誤,往往會阻礙組織的多元性發展、影響團隊合作與溝通、 破壞組織氣氛與成長。 解決的方法不難,教科書上教的是:多聽、多看、多想,也就是要儘量蒐集完整的資訊、多聽聽不同人的意見、多思考過去的觀念是否還足以符合現在的情境。 丟開教科書,最重要的是,主管要有自覺,知道人們容易有「偏見」這檔子事,做決定、下判斷時也就能多幾分考量。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