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01 09:48:14瀏覽3436|回應7|推薦93 |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脩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秦風‧無衣》 西元前362年的中國,秦、魏大軍戰於河西少梁山,秦國慘勝;此役中,秦獻公中毒箭身亡,嫡子嬴渠梁即位,史稱秦孝公。由於秦國勢弱,六國準備分秦;嬴渠梁明白國家處境艱難,幾經尋才,後拜商鞅為相,力求變法強國。 . 這是最近電視播出《大秦帝國》連續劇第一部《黑色裂變》的背景,講的就是「商鞅變法」的故事。秦國的成功變法,使得國勢日強,再經100多年後,始皇帝嬴政滅了六國,統一中國,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權的大秦帝國,也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歷史。 戰國時代是個「大爭之世」,周天子式微,群雄競出,諸候各國紛紛變法圖強、逐鹿中原。所謂「大爭」,就是處在一個環境丕變、諸強競爭的時代,唯有能夠前瞻世局、因應變局、創造新局的認知與實踐,才能出頭、生存與發展。 戰國群雄面臨的是政治與經濟制度的時代性更迭,「變法」是以新的制度回應各項生存的挑戰與危機,過渡到新的文明與社會發展。於是百家爭鳴,各種治世之學相繼而出,先後有了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商鞅變法則最見成效。 商鞅變法的核心,在於廢井田、開阡陌,也就是拿掉了奴隸制與確立私有土地制;廢除世卿世祿制與建立軍功制,解構原有的上層貴族宗室階級,打通M型社會的流通管道;同時,連坐法與郡縣制則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結構。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變得「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並由原本的落後國家一躍為當世強國,也為秦始皇的統一天下打好基礎。 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提出大歷史觀,摒棄以國家或民族為研究範圍的傳統史學觀念,認為文明或社會才是歷史研究的「單元」。湯恩比對中國文明的分析方式不無商榷,但他所提出的「挑戰與回應」觀念,的確可解釋了很多文明與社會的興衰。 中國歷史上並不乏「變法」,一些朝代面對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政治或軍事上的挑戰,試圖以「變法」去回應,卻多因既有利益團體的對抗、缺乏君王絕對的權力支持,乃至自省能力不足或官僚體系敗壞,導致新政最後以失敗收場,例如宋朝王安石的熙寧變法、清末的戊戌變法等。商鞅變法則是少數成功回應了挑戰的的變法,也導引了歷史的進程。 其實,在現代社會中,商場競爭無時不在,企業所處的亦為「大爭之世」。「變法」用在企業管理上,一如企業面臨市場激烈競爭挑戰時採取的種種變革措施,或從組織架構、或從作業流程,乃至於願景的重新建立、殺手級應用技術的引用等,企業若不能及時因應各種挑戰,結果將一如傾覆的朝代或衰亡的文明。 企業經營如此,國際政治的演變看得更明顯。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中國北京舉行;列強中的俄羅斯兵戎相見喬治亞;美國則持續受困二房風暴,並牽連日本、歐洲等全球主要國家經濟衰退……從大歷史來看,國際強權的板塊正劇烈地變動著,這一年將具有鮮明的標記意義。 面對如此群雄競逐國際舞台的「大爭之世」,台灣的主政者看到了嗎?準備好了嗎?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