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混合編組教學真的比較好?
2010/04/05 18:43:27瀏覽1073|回應0|推薦9
引用文章

自從鯊魚作學生的時候,不幸搭上醫學教育改革的『前』一班車,這個熱鬧的醫學教育改革的種種,在鯊魚的眼裡可是看得很清楚。

這個新聞是個標準的醫學教育改革的新聞稿,目的在證明新的作為比較好。看起來很有趣,把醫學系加上幾個系,統合起來一起上課,然後宣稱「經過前測及後測,發現學生的臨床測驗成績,平均由43分提升到98分

相信看完這則報導,讀者一定覺得這個方法真是太好了。尤其,分數竟然可以從43分大幅度地進步,那麼以後用這個方法,醫療專業人員的訓練,就會更好了。但是,真的如此嗎?

其實,這則報導是不少小機關的。
這個43分的死當級分數,非常奇怪吧?假如,我們的醫學生的臨床成績,只有43分,沒有留級,竟然也畢業了,那以後你敢看這家醫學院畢業的醫師嗎?
其次,若是眼尖可以知道這個研究計畫的目標,其實不是「醫術」而是「「溝通表達」、「人際經營與團隊合作」

先來看這個43分的來源。大家看了應該知道,這個課程是「前無古人」的,所以這個成績是在學員沒有受訓時,針對未來要加強的項目,進行的測驗,用來製造比較的根據。同樣的方法,常常用在演講訓練。通常,這個測驗就是請你準備一個短短的講稿,然後上台去演講,然後經過演講訓練後,再讓你用同一份講稿,再度演講一回,看看進步有多少。若是演講能力不怎麼樣的學員,一開始的分數很爛,那是必然的,一點也不奇怪。經過了訓練,後來有進步,那也是不奇怪,不然,錢不就白交了。至於,演講能力會不會自此一飛沖天,那還要看個人造化。
這樣子,我們就很清楚了,一開始受訓的學生,根本搞不清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考了個爆低的分數,除了打擊學生高傲的心理,更容易讓他們願意接受訓練,另外,作為進步的起點也是很合理。到了期末,學生都知道葫蘆裡是什麼東西,自然能夠按照訓練者的要求,來表現或是回答問題,自然會有高分。老實說,400多個學生,加上一群老師玩了一學期,當然是要有一點成就。
其實,這門課程裡的東西,其實跟醫學專業的關係不大,跟「做人處事」比較相關,與其說是「增進團隊合作默契」還不如說是人格教育。其實,這樣的東西原本該是在中學時代教的,無奈現在除了重視升學,比從前更不注意生活教育,現在包個了「企業管理」一類的外皮,就堂而皇之地宣揚起來。不知道是可悲還是可笑。
而且,由計畫主持人自行評估成果,在評估的各個面向,是可以輕易地達到特定目的。這種新聞,跟某某化妝品美白很有效,或是某某醫院發展新型治療,嘉惠某一類病人,其實都是一種類型的廣告。

鯊魚待的巨塔有沒有這種課程?因為這個課程是「前無古人」,所以,巨塔現在沒有。鯊魚覺得其實巨塔裡的導師發揮作用,多做身教,也許比這種為了求職方便的課程,更能夠培養出上課不吃雞腿的醫事人員。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elshark&aid=39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