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14 00:21:14瀏覽38563|回應15|推薦46 | |
正在小吃一條街上 , 夜幕低垂許久,而晚餐呢?尚無著落 …. 。 即使出們在外,味蕾似乎也掙扎著,不肯對寵愛味蕾面向有絲毫妥協,我呢~只得持續尋覓可能的一絲渺茫希望,這豈非是自找罪受嗎?自己自言自語的抱怨著 ……..此時 五臟廟也經不住等待,正在對我鳴鼓示威當中。 有氣無力繼續馱行前進,突然! 遠方隱約有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噪音傳至我耳中,那是有節奏確微弱鏘鐺鏘鐺的敲擊聲 , 好奇尋聲不爭氣的走了過去,穿過數個曲折小巷,然而敲擊聲持續著,未曾停歇,嗯...確定是這裡了,不過前方人龍可把視線給擋住了,心裡琢磨著,想必是炒菜鍋傳出來的,但我好奇的是弄謄些什麼,可以形成人龍?
透過人龍的間隙,彷彿老油燈的黃光之下,看著一位師傅,一手拎雙耳熟鐵鑊,一手拿鑊剷,鐵鑊靠著爐頭邊使力,有節奏騰弄著飯粒與配料,頂著炮爐烈火以及炒勺的敲擊,那只熟鐵鑊,看的出因過度使用,已呈現彎曲變形,飯粒在大油包覆下,翻騰於炙熱的鐵鑊上,顯得顆顆晶瑩飽滿,心頭猜想著,應是鮮肉絲蛋炒飯吧? 不消一會功夫,鮮肉絲炒飯完成,旁邊的助手迅速打包,交給首位排隊等待的客人,另一頭師傅利索以竹刷把細渣刷掉,那只熟鐵鑊旋即上爐,下大油,毫不含糊,一旁助手提醒著喊道 ” 兩份三鮮麵 !”, 師傅彷彿意會確沒作聲,隨手再加了半勺大油,再一次炮爐吼聲夾雜著鐵鑊聲,持續吸引著好奇的食客們。
看著鐵鑊,想起豫菜裡有著一句土話說道 ” 唱戲的腔,做菜的湯 ” ,以及漢書的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說的都是各行各業,都有著其關鍵的技術或是工具,雖說是這是老生常談了,但! 話說回來,廣義說這個器,有具形與無形之分,而有哪個人又真的了解這所謂的 ” 器 ” 呢? 其他行業我不懂,不宜多說!免貽笑大方。 就在庖廚這當頭上轉,心頭較為踏實自在些。 各種形式的鐵鑊 左前:典型南方雙耳熟鐵鑊 左後:台灣常見的改良精鐵鍋 右:北方常見的山東拋鍋 鑊面皆有事先開鍋養鍋,所以呈黝黑色,非經廠商煮黑或上過塗料。 廣義的說鍋、鑊、釜、鼎、罐、甑、甗都是一樣的東西,其皆為古時炊具的用詞,不過是功能外型略有改變罷了,就拿現今仍被使用的鑊來談談,它是古今庖廚主要工具之一。 鑊在臺灣閩南語中就是 ” 鼎 ” ,然而鼎與鑊可是有所區別的,漢書顏師古注:“鼎,大而無足曰鑊,以鬻人也。 鼎與鑊都是古時專門用來煮肉煮魚的炊具,其差別只在於附有支腳與否。 嚴格來說以鼎來描述鑊是不精確的,然而有時語言傳承就是這樣,眾口鑠金,人多說的算數,數人頭的。
中國主要炊具,論材質使用之沿革來說,依次為石器、陶器、銅器、最後為鐵器。 相當的考古證據顯示,西元前 561 年,也就是春秋西周期間,距今 2573 年的中國,當時烹飪技法已具備了烹、炸、煎、炒,而且還有專用的炊具,當中烹飪技法的炒,在當時可能沒有特定名稱,推斷膾炙以現代用語的說法很可能就是炒肉絲。 眾材質中若論炒製食物,實踐性最高的炊具就屬鐵器,銅器次之,在西漢後期鐵器已由貴族階級,全面進入庶民生活當中,無論是兵器還是農具,炊具,皆被大量使用著。 因為後來由火溏演化至爐灶的被發明,鼎的支腳功能不再被需要,漢朝期間漸漸為民間所遺忘,而演變成代表國家治權的神秘象徵,反之鑊的實用因素而被廣大人民保存了下來。 聽得出來,哪個是精(熟)鐵鍋嗎? 若是廚師聽不出來。可就要再磨練磨練了。
說鐵鑊分類,以鐵基材質的鐵鑊,主要分成三種分別是熟鐵、碳鋼、生鐵又稱為鑄鐵、不鏽鋼,最後者是近代才有的西洋發明。 鑊的外形在前秦時期,與陶罐、陶釜不分軒輊,在有了鐵的發現,以及冶鐵技術日益精進,而有了實用性目的外型改變。 鐵鑊外型在唐朝後,其形狀大致上就定型了。如圓口 ( 易於投料出鍋 ) 、圓底(可平穩置於灶上,受熱面積大,圓底使火力更集中於球心,也便於翻炒)、薄壁(導熱迅速,節省燃料)、淺腹(易於觀察烹煮狀況),有耳(便於提放)。 簡言之現今的中式炒鍋(鑊)的外型與唐朝期間的鐵鑊是沒有多大變化,歷經一千多年的漫長時光 ,經由千錘百鍊的外型,使得工匠對其無法做絲毫修改或更動,更別說將其淘汰甚至是丟棄了。 p> 生鐵鍋的製作過程 來源網路,原始出處不明 圓底鍋具其幾何形狀,有助於熱能集中於鍋具中心。
前些日子察覺到一個怪異的現象,就是網路上有一頗為火紅的鐵鍋具業者,亦被媒體多次報導, 業者聲稱其鍋具為生鐵鍋,但就如同前文所述,生鐵又名鑄鐵,顧名思意其為澆鑄或壓鑄所生產出來,內含 2% 以上碳元素,特性是硬且脆,除鑽孔、車削外,極難進行任何的冷加工,如冷鍛 , 彎折 , 延展等任何改變外型的再加工 …… 。 有生鐵當然就有熟鐵,熟鐵就是碳元素相對生鐵,含碳量較低的鐵金屬,特性是軟且延展性高。一般我們說得鐵其實是鐵與碳為主的合金材料,而非純鐵材質。又依照含碳量高低,由少至大,分別是熟鐵(精鐵 ,Wrought iron ) , 碳鋼 (carbon steel), 生鐵(鑄鐵 cast iron )。 其中碳鋼又細分為低、中、高碳鋼,而鐵鑊大部份是熟鐵或是碳鋼所旋制而成。 該業者前後矛盾,一說鍋材是日本進口特殊 ” 鋼 ” ,確以生鐵鍋作為廣告訴求?? 此實難以自圓其說,而前後矛盾。 最重要這類鐵鑊是以一種叫做 ” 旋 ” 的加工方式所生產出來的 , 假如以旋法加工於生鐵材質上,勢必破裂四射,加工作業員不死也半條命喔 ….. 。 不知這算不算是廣告不實? 這是題外話。
熟鐵鍋或是精鐵鍋的加工過程,加工法稱為旋,質脆的鑄鐵(生鐵) 是無法這樣加工的。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為何鐵鑊經過千年的時光穿梭,它仍然為中餐專業人士所愛用?而甚少使用不鏽鋼炊具? 坊間不鏽鋼鑊最大的缺點,除價錢昂貴之外,就是需要預熱,而且過熱還會有熱點的產生,也就是某些表面分佈溫度最易聚熱,因此這些區域特別會燒焦,這對商業用途的業者來說,這都是不利於生產作業的嚴重缺點。 一些西餐名廚用的複合基不鏽鋼鍋就更加昂貴,此類就省略不討論。 常見於專業廚房的熟鐵鑊,也就是炒鍋,其最大特徵是鍋底有規則的同心圓加工痕跡。 現今菜館食肆使用的多數鐵鑊為熟鐵鑊,多用來製作炒菜,炒飯麵等…,除價錢便宜外,它用來炒菜特別好吃。 有許多人不解的是,為何家裡炒菜,總是不如坊間菜館或是海產攤來的鮮脆以及香氣撲鼻? 其實這道理是業界公開的秘密,那就是炒菜唯有猛火加鐵鑊,這樣組合才會有鑊氣。 鑊氣說穿就是透過鐵鑊的快速導熱,其迅速且猛烈的高溫,盡可能短時間熟化食材,務保留食材與調料的精華香氣,以及藉由高溫所生成的特殊風味。 其中火力就是一般家庭所較難辦到的條件之一,許些專業餐館還使用炮爐,也就是鼓風爐,那種火力一般菜館業者亦望塵末及,更別提家用爐具了。 同樣液面高度條件之下, 圓底鍋只需要平底圓柱鍋的2/3容量。這對油炸食物時, 圓底鍋可節省1/3的油炸油之使用量。
觀察台灣部份廚藝節目,反其道而行,使用平底鍋來製作炒菜,無異於削足適履,除操作不方便,食材容易翻炒出鍋外,有些還用鐵福龍鍋,看不出來用鐵福龍除不沾鍋以外,在炒菜這一工序方面有何優點可言? 整理不沾鍋與平底鍋的優缺點,它們最適用於煎製食品,尤其針對平板狀食材。 反觀中式炒鍋,其使用範圍較大,煎煮炒炸烘溜燒… . 除烤工序較為不理想,我們可以說它是萬用鍋具,不論材質還是形狀,畢竟它可是民間實用主義,以及千年競爭淘汰下所留存下精品中的精品。 老祖宗留下許許多多如瑰寶般的遺產,不論是物質還是非物質,若讓一知半解或是半桶水的人與事誤導,反讓老祖宗留下的寶物,反變成了落後與陳舊的象徵,就太辜負糟蹋前人的智慧。
望著前方人龍,總感覺似乎沒什麼移動,老油燈忽左忽右晃燃著,而後頭確持續增長中。 人挨著人,前面人正喊著”別擠別擠! ” 我呢也處在人龍中了。 此時此刻,原來人已處在中國南方,大油脂香,蔥蒜辛香,鑊氣熱香,在街上空氣中持續瀰漫著。
二月初六 辛卯年 嶺南
參考書目: 《烹飪火侯》.單守慶 /中國商業出版社 以及網路許多資源 資料繁瑣不及備載 在此銘謝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