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12 00:01:59瀏覽648|回應3|推薦9 | |
臺灣是我的出生的地方, 是我的故鄉。 我1991年到香港在金融業發展, 至今香港也成了我第二個家。 老實說, 像許多初到香港的人一樣,我並不喜歡這個城市。 那時我畢業後在紐約上班, 想回到臺灣卻找不到適合的工作, 只好選擇比較近的香港。 那時的香港已從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的陰影走出來, 樓價股市已開始飆高。 然而多數的香港人對1997的回歸仍是十分的憂心。初到香港的我幾乎可以從空氣中聞到急躁與不安的味道。 而且香港甚麼都貴, 一千多美元只能在灣仔夜市旁租一間小公寓。 再加上香港金融界競爭激烈,每個人都工作繁忙,也更沒有甚麼時間交朋友。反而是臺灣朋友多,生活步調又悠閒,讓我好生羨慕。 但是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也許是當一些臺灣朋友提醒我的國語已經有廣東腔的時候,我發現我以成為香港的一部分。不見得一定是喜歡或是討厭,而是過去十來年,香港改變了許多,我也改變了許多,我與香港已經互相接受對方。香港經歷過亞洲金融風暴的教訓後,一般民眾變的比較謙虛,更務實。隨著回歸後湧進的中國人與大陸企業,香港社會也變得更多元,更有色彩。但是香港贏得我尊敬的地方,卻是香港人在現有的制度體系內,努力地用他們有限的力量,默默地去影響與改變中國。香港人很實際,他們了解隔鄰的中國大陸是無法被抗拒的,所以他們沒有用衝突抗爭的方式去要求改革與更多的民主。 結果回歸十年後,香港繁華依舊,反而是中國越來越開放。不少西方學者皆認為香港是中國現代化的樣板,也是中國未來民主的希望。 最近一次回香港,由抵達赤鱲角機場開始算,用晶片身分證按指紋自動過關,再跳上機場快綫,不到一個小時已進入中環辦公室。 這短短的一程已顯現十年之間香港拉開與臺灣的距離。 十年前,香港由老舊的啟德機場搬到全新的赤鱲角機場。而新機場啟用的同一天,機場快綫也第一時間開始服務。 臺灣的桃園國際機場在2000年增加了第二航廈,但是老舊的第一航廈仍然繼續使用,連行李手推車好像都沒有更新過。 其老舊程度與印度或某些中國大陸二線城市的機場相似。連接機場與市區的捷運系統至今還沒有開工。 喔! 但是中正國際機場是有被正名為桃園國際機場。 香港過去十年全面更新所有市民的身分證,由一般的相片身分證改為附晶片的智能身分證。 在換身分證時也要求所有市民都必需按指紋,資料儲存在晶片裡。 現在香港人進出香港已不需要檢查護照,只要將身分證插進一個全自動的閘門,在掃瞄器按上大拇指,便可輕鬆出入境。 市民方便省時而政府也省錢。 以後還計劃取代駕照等等。 臺灣呢? 用了幾十年的身分證是換了。換了一個比較難假冒,但是一樣醜陋,一樣沒有甚麼功能的塑膠卡。 而按指紋更是眾說紛紜,最後沒有人敢作決定而不了了之。 另外一個在臺灣飽受爭議的ETC電子收費車道在香港卻是運作順暢。抵達赤鱲角機場之後如果選擇自己開車回家,ETC快易通卡可以讓車子過橋過隧道,一路暢行無阻地到中環。 臺灣的ETC呢? 至今使用率仍然不高。 而遠通仍不時需要對外多加解釋。 為什麼這些應該是便民的措施卻是飽受民眾的批評? 如果你相信政府會保護你的隱私權,那留個指紋檔案又如何? 如果你相信政府招標是公平的,那多付一些押金買個方便又如何? 這些在臺灣引起民怨的議題,其實在許多開發社會行之已久。臺灣是個民主國家,政府是自己選出來的。為什麼政府的公信度反而比不上不民主的香港? 這個答案很簡單,但是不見得是臺灣人想聽的。一般的香港民眾有強烈的公民意識。 他們不見得完全相信政府,但是他們一定尊重公務體系與遵守法律制度,因為他們相信香港社會的繁榮與自己有切身的關係。 在臺灣,長久以來的統獨對立已造成一般民眾對政府與對社會制度的不信任,甚至對彼此不信任。既然信任已崩潰,那又何必對制度有所尊重? 既然對社會政府都不尊重,那又何必在乎一般民眾? 2003年香港民怨爆發而在七月一號回歸日發生了反23條立法遊行。我當時人在香港,很多朋友同事都去參與。總數五十萬民眾在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集合,再遊行至中環的立法院以表示對特區政府的不滿。但是因為參加人數遠超過預期,多數民眾只好在高溫烈日下擠在維園等待, 許多人甚至等待數小時才能出發。這些市民耐心等待,遵守維持秩序的警員的指揮,只為了走短短一段路以表達他們的意見。沒有爭吵,沒有動亂,只有人中暑暈倒。 而臺灣近年來的大小遊行,不分藍綠,則是要動員旅遊巴士,遊行標誌旗幟,便當,甚至於走路工錢。我不禁懷疑臺灣的民主是那裡走錯了? 其實問題出在臺灣民眾對民主的認知。我小時候課本裡講到「民主」就只記得一句話: 「少數服從多數」。 也許是我個人的問題因為我小時候不用功,但是後來到了美國才發現民主的真意是在「多數尊重少數表達不同意見的權利」。部分的臺灣人在學習民主的過程,就跟不用功的我一樣,只充分學到自己的權利,卻沒有學到尊重他人,尊重制度,甚至尊重自己。 2003年香港的反23條立法遊行讓我驚訝之後轉為佩服的是那天的遊行秩序。七月一號天氣炎熱,等候時間又久。但是當他們在表達反對政府的訴求時,他們依然遵循身為政府公務員的警察的指揮。這不表示他們在妥協,而是他們珍惜得來不易的社會穩定。畢竟一般民眾與公務員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是穩定社會的必要條件。 大家都知道香港走得是資本主義路線。香港社會並不公平,公司及個人的收入都是繳付16%的稅,政府公務人員薪水在亞洲也算是高,但是政府並不提供甚麼社會福利。醫療與教育開支又是少之又少。這個社會鼓勵熱愛追求個人財富,所以香港也熱愛炫耀財富。 一般老百姓會羨慕財主,但是不會去妒嫉。臺灣這幾年卻是走社會主義路線,有錢成了個髒字。 好像有錢人每一個都是在搞官商勾結,搞內線交易。這個社會人人只講求個人的權利,追求絕對的公平,但是好像沒甚麼人在乎臺灣這一塊餅變得是一年比一年小。 這有如文化大革命一樣,想把不公平的舊制度一口氣推翻,從新再建立起一個烏托邦。可是理想歸理想,事實上臺灣社會在停擺,多數民眾的生活水平近年來只有下跌。關起門來看可能還不太差,但是比較亞洲鄰國可就退步的可怕。 香港社會並不公平,但是沒有幾個人花時間在這個不切實際的問題上,反而是人人遵守現有的遊戲規則,努力為自己的前途財富打拚,香港整體社會因而提昇,多數民眾也因而得到好處。 廢話這麼多,我到底想說些甚麼? 我也不大清楚。追求絕對的公平也不是一件錯事。事實上,這個世界是沒有一定的對錯。就像是被美國欺負的古巴,很多國家同情她,她的社會也很公平(大家一樣窮)。這是臺灣未來的模範嗎? 我在這裡不想,也無法,去討論這麼深的議題。 我親身經歷臺灣與香港過去十來年的改變,我也只想將我的觀察寫出來,就是這樣子而已。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