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羅賓斯專欄/氣候變遷 攪亂全球金融穩定
2015/06/08 11:22:21瀏覽55|回應0|推薦0


2015-06-08 04:05:00 經濟日報 編譯林聰毅

2008年的金融危機幾乎將世界經濟摧毀,此後,金融改革一直是決策者的當務之急。但是,當各國領導人從解決過去的問題轉向為未來金融體系定位時,必須面對金融體系穩定的新威脅,特別是來自氣候變遷的威脅。

近年來越來越多政府、監管機關、標準制定者和市場參與者開始將永續發展的規則納入金融體系。在巴西,中央銀行將環境和社會因素納入風險管理,以增強金融體系的韌性。在新加坡和南非等國,股票上市公司必須揭露它們的環境和社會表現。在孟加拉,對於貸款給能達成再生能源或廢棄物管理目標的銀行,中央銀行將提供這些銀行低成本的再融資。

在中國,未來五年綠色產業每年的投資規模將達3,200億美元,而政府只能提供10-15%。

為預防資金短缺,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最近與聯合國環境署(UNEP)發布了一份報告,提出有系統地建立中國綠色金融體系的建議。目前,這些措施只影響到全球體系中銀行、投資人、金融機構和個人所持有305兆美元資產的一小部分。

環境失序的後果已十分嚴重。在UNEP評估的140個國家中,有116個國家的作為價值創造基礎的自然資本存量每況愈下。持續高碳成長產生的人道和經濟成本,包括嚴重的健康影響、對基礎設施和水和食品安全日漸加劇的破壞,以及市場波動性的升高,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這種傷害將變得更嚴重,如果溫室氣體排放無法在2055-2070年間降至淨零水平,傷害可能將無法控制。

最重要的是,必須將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金融挑戰置於範圍更廣的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框架內。

金融體系管理者的任務是井然有序實現從高碳投資轉向低碳投資,以及從脆弱資產轉向高韌性資產。根據最新資料,到2030年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將達到89兆美元,而要讓這些投資變得低碳與高韌性,必須在增加4.1兆美元投資。

要動員所需要的資本,決策者需要借助金融體系的力量。如今,大有希望的國際合作之門正在敞開。例如,G-20財長和央行總裁已要求金融穩定委員會研究金融業如何解決氣候問題。這類措施不但可以強化氣候安全;還有助於建立更高效、更有效、恢復力更強的金融體系。

(Nick Robins是UNEP永續發展金融體系設計研究共同主任、Project Syndicate 專欄作家)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park37&aid=2417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