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經濟/2005~2015:人民幣國際化 十年磨一劍
2015/04/10 19:02:49瀏覽87|回應0|推薦3


2015-04-10 01:48:5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亞投行(AIIB)博弈第一回合已然落幕,各方關注的焦點是中美兩國氣勢的盛衰,其實中美之間,博弈的絕不止在氣勢,而是一個更大的場域:貨幣。

表面上,今後亞投行的所有會員所能分享的權利依其出資比例,再取決於各自GDP規模的大小,十分公平。但實際上,作為倡議國的中國卻會獨享一個別人沒有的好處,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卯力干擾、一心搞破壞的原因,那就是人民幣的國際化。

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各有各的貨幣,能成為國際貨幣的寥寥可數,目前嚴格地說只有一種,就是美元。美元作為一種主要的國際貨幣對美國的巨大好處,就是美國享受了幾乎是獨占性的印鈔機,可以肆無忌憚地通過印刷紙鈔來占盡天下人的便宜,這也是美國成為全球霸權最重要的基礎。美國對於也想搞國際貨幣者,或有意想挑戰美元霸權者從不手軟。1985年對付日本,2003年對付伊拉克海珊,1999年之後對付歐元,莫不如此。

為免長期受美元霸凌,中國當然也要嘗試將人民幣國際化,這個工程始自2005年的匯改。任何一種貨幣要能成為一種國際「金融商品」,首先是要放寬對價格和數量的管制,匯改即屬前者,讓人民幣匯率根據市場供需逐步放寬上下浮動區間。中國政府當時的心態是比較保守謹慎的,不求快,不訂時間表,二、三十年也無妨。

2008年9月15日爆發的世紀金融海嘯改變了這一切。中國猛然意識到華爾街資本主義之脆弱與不道德,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巨大外匯資產在美元霸權下的耗損與無奈,因而下了加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決心。自此而後,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境外中心、人民幣清算中心都快馬加鞭進行。與此同時,隨著中國GDP、貿易額、外匯儲備紛紛邁向全球第一,以及人民幣匯率穩定持續地升值,也為人民幣作為一種貿易貨幣在國際間的接受度創造了有利條件。

理論上,接受度包含三個層次的概念,即接受作為一種貿易(結算)貨幣、接受作為一種投(融)資貨幣、及接受作為一種儲備貨幣。亞投行的成立與運作,將為人民幣作為一種投融資貨幣提供一個良好環境。在中國大陸貿易長期順差、不利於人民幣走出去的形勢下,亞投行的成立無異為人民幣的走出去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走得出去還要走得回來,以及,最終被大家接受作為一種儲備貨幣,都需要另一個條件,即人民幣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這應該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後一哩路了。

這最後一哩路,涉及到三個關卡。第一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就是資本項目開放後如何防範熱錢的衝擊。無論對人民幣國際化而言,或對市場經濟優化資源配置而言,都應該開放長期資本流動,但在開放同時,如何又能防堵短期投資熱錢的進出,相信都已在中國金融當局深入研究之中。

作出了決定及做好了政策準備後,第二個關鍵就是修改法例,據了解,均已列入國務院及人大的議程規劃。修法例操之在我,第三個關鍵則取決於人了,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有關。目前IMF的「特別提款權」(SDR)籃子裡納入了美元、英鎊、歐元、日圓四種貨幣,等於間接認可這四種貨幣具有國際貨幣的身分,中國一直期待IMF能接納人民幣是裝進SDR貨幣籃子的第五種貨幣,迄今尚未實現。能做為SDR的籃中貨幣者,通常被要求是主要的商品和服務出口國,且該貨幣可「自由使用」,及在國際交易支付中被廣泛使用。換言之,這些又都跟人民幣的自由兌換有關。

IMF關於SDR貨幣籃子的評審每五年一次,眼前這一次,是今年的11月,如果臨門一腳,成功了,人民幣國際化也就功德圓滿了。

2005到2015,十年磨一劍。這一劍可是中國重新崛起復興的關鍵。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park37&aid=2214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