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20 15:51:36瀏覽1475|回應1|推薦1 | |
在貝聿銘欽定的開館日—中秋節,蘇州博物館新館終於呈現在世人的面前。祖籍蘇州的貝聿銘,從蘇州走向國際舞台,「封刀之作」傳世經典建築作品又回頭選在自己的家鄉蘇州,在中秋團圓時開館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對貝聿銘而言,意義特別不同。 蘇州博物館新館斥資3.39億人民幣(約合新台幣14.24億元),佔地1萬750平方公尺,總建築面積近2萬6500平方公尺,施工期3年,以「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理念,追求和諧度「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設計原則,為古典的蘇州園林作了新的詮釋。 中而新、蘇而新 歷史上的江南,是退隱回鄉官員聚居之地,蘇州園林的源起,像是拙政園、網師園、留園等,便是這些官吏和富商巨賈閑情逸致之所。由於這些園林講究建築的層次、山水的布局、實景和空間的交錯、對景和借景的襯托、花木的配置,其詩化與雅化的精巧搭配,已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園林薈萃了文學、哲學、美學、繪畫、書法、雕刻、建築,以及園藝等各家藝術,融入了文人雅仕對自然、對人生、對理想的感悟,借景抒情,既體現山居崖棲、高逸遁世的意境,也寄寓超脫名利的隱士風格。 蘇州市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查金榮指出,總體而言,蘇州園林有四個基本構成元素:建築物、山石、水和植物;蘇州博物館新館亦將這四個元素納入,但在建材和設計方面都加入新的創意。 譬如,古典園林建築彰顯身份地位尊卑的屋頂,形式不下數十種,貝聿銘在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時,便以現代鋼結構代替木構材料,突破中國傳統建築的「大屋頂」造型,同時,屋頂捨瓦而以青色的中國黑花崗石取代,更是貝聿銘的堅持。 此,還引起中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吳良鏞的不滿,親自到美國和貝聿銘商討,最後貝聿銘以現代建築概念說服吳良鏞,他說,瓦片易碎,又不易保養,花崗石材既便於護養,又與蘇州的粉牆黛瓦格外協調,蘇州博物館不是蘇州園林的複製品,她有自己的生命。 此外,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室內光線均為間接光,以玻璃屋頂,讓自然光透入活動區域和展區,相當環保;在結構方面,以開放式鋼結構、木作頂棚取代古典園林的樑木和木椽,並以金屬遮陽片和木作構架控制光線,使得整個展區極為沁涼。 不高不大不突出 蘇州園林多位於城中心,佔地都不大,在面積的侷限下,仍要體現出園林建築、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景觀,蘇州的能工巧匠便非常擅於利用叠石掇山等自然景觀的特點,以分割空間,並與小橋流水結合迂迴曲徑,使得空間更層次及立體。 對於蘇州園林的精妙,貝聿銘有很深刻的體會,貝家在蘇州是望族,貝聿銘小時候曾在家族擁有的獅子林裡度過童年時光,他曾在「與貝聿銘對話」一書中說,蘇州石匠以假山造園的藝術和技術,讓他體會「人與自然共存,而不只是自然而已」的建築哲理。 蘇州博物館新館在空間感上面,確有獨到之處。貝聿銘說,園林的大門相當重要,入門氣派,要有邀人入內的感覺。進入大門後,園林建築的基本元素—廳、堂、軒、館、樓、亭、廊,和貝聿銘著名的幾何平面造型巧妙地構築在館內,充滿獨特的新意。 由於蘇州博物館新館位於歷史保護區,緊倚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和太平天國忠王府,有鑑於此,該館因地制宜,館區內建築以一層為主,輔以二層高的大堂和展廳建築,以滿足不同功能需要,同時又有園林中錯落有致的特色。 在高度部份,主建築物高度控制在6米以內,即便是兩層樓高的展廳,高度也僅有16米,以不超出周邊古建築最高點為原則,同時以隨處可見的通透玻璃天棚,既能與周圍環境相融,亦處處體現貝氏建築風格的神韻。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