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21 11:11:53瀏覽1960|回應5|推薦36 | |
在出國前,小李可是學了十來年的英文;嗯,換算起來也該有十歲的小老外,小學三年級的程度了吧?
對三年級的小孩你會要求些什麼?暢談政治、滿口科學新知、或是動輒給人個心靈雞湯?小李心想:「只要能把一件事情完整的表達,這也該夠了吧!」小李為自己設定的心態很簡單,應該是很容易達成才對。
到了美國,小李才猛然驚覺每天日子的快樂,竟然取決於被老外 "pardon" 次數的多寡:今天說的老外都懂,好日子;在電話裡跟老外談事情,被老外“Huh?”到頭皮發麻,心裡不由得刮風閃電了起來。
也許是民族性使然,每當老外丟了個問題出來,即使聽不太懂,老中在猶豫了半晌後,大多是是咬著牙,用個“Yes”含混帶過。最有名的情景是:在超級市場結完帳,收銀員會很制式的問了聲:「胚剖地可?」在掃過腦海裡所有的生字後,糟糕,還是摸不著任何線索。只好先硬著頭皮回了:「Yes!」好吧,情急之下擠出的答案,等看看對方反應再說吧‧‧‧‧
原來,美國的環保意識比台灣好些。十幾年前,超級市場已經提供起紙袋給顧客,以減低塑膠袋的使用量。那句令人覺得莫名其妙的問句,其實是:「Paper or plastic?」糗啊!小李當然在回住處的路上,忍不住的懊惱。
到髮廊剪頭髮,是另一項讓小李受措的差事。剪頭髮叫 has someone's hair cut,這個小李知道;可是,想剪個小平頭、西裝頭、或是香菇頭呢?話到了嘴邊,卻怎麼也說不來。
還好小李留的是短髮,在一陣比手畫腳後,小李學到了 skin the hair,是把頭髮推高的意思。即使字面上是短到見“皮”才對,事後再摸摸那塊區域,不長不短,約莫是台灣“五分頭”的長度。
在美國,只要掛個設計師,價碼便從 30 塊開始起跳;隨著知名度的高低,價格當然也跟著水漲船高。對於從小只在“家庭理髮”消費的小李來說,似乎翻遍所有的折價券,找間 10 塊的便宜理髮店才是最終的妥協之道。
只是,小李剪頭的說法卻往往不能放諸四海皆準;即使在邊學邊修正,找到一個無懈可擊,讓老外一聽就懂的說法後,剪出來的頭卻始終沒有一次相同。無奈的小李又悶了好久,直到有一天,有個理髮師在將小李的頭剪成“小瓜呆脆笛酥”的髮型後,小李忍不住抱怨了起來:「我是來剪頭“髮”的,不是來剪成“帽子”的!」
理髮師怯怯的說:「我也不知道啊,書上是這麼寫的啊!」原來,這些便宜的理髮店是訓練中心,讓理髮“師”用客人的頭代替西瓜練習,還能再多賺一筆錢。
因為小李長期活在挫折裡,他發現自己討厭起跟非英語系國家的人交談。被 native speaker“pardon”,小李很確定是自己的說法有問題。好死不死,小李住的宿舍有個阿拉伯人,一次“pardon”,小李還能耐著性子再說一次;再三的“pardon”,小李不免在心中抱怨起:「他X的,是我的說法有問題,還是你的英文有問題啊?」
日子再苦,還是得咬著牙過下去;英文字彙少,那就多花些功夫問清楚吧!有次小李跟個美籍朋友外出吃飯,這家餐廳的裝潢尚稱雅致,嘿,居然有提供桌邊服務耶!
小李他們當然負擔不起這種高檔的服務,不過好奇的小李忽然想知道那個“架在高腳上原盤”的英文說法。大多時候,小李的朋友還算和善,但是只要一被小李纏上做個 walking dictionary,他們就百般個不願意。
無奈的在小李強烈求知慾下屈服,老美友人吐出了‧‧‧‧‧
怎麼樣,想猜一下嗎?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