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讓小孩進入你的世界
2012/10/20 22:55:10瀏覽2112|回應0|推薦14

<讓小孩進入你的世界>

今天為了宣傳新書,跑去板橋大遠百七樓的金石堂書店,進行了兩個小時的演講,談的主題是生命教育。

我通常很少談起我與讀者的互動關係,但今天演講結束後,我與兩位認真聽完演講的聽眾朋友在電梯口巧遇,同時一起走到板橋捷運站搭車。在聊天的過程中,這兩位朋友倒是給了我不少建設性的教養概念,讓我忍不住想在部落格上分享一下。

話說這兩位朋友都是年輕女性,也是演講會中少數專程來聽我演講的聽眾,其他人都是路過書店,剛好來聽聽。

我講完後,走到電梯口,發現這兩位聽眾也要搭電梯下樓,就禮貌性地問問她們從事什麼工作?

讓我訝異的是,竟然兩人都是家庭主婦,而且都是媽媽了。兩人原來以前是鄰居,後來分別搬到永和與新莊。其中一個住永和的媽媽竟然已經來聽了我四次演講,今天下午,則是力邀好友一起再來聽。

大老遠跑來聽我演講,我是滿感動的。永和的媽媽告訴我,她第一次聽我演講是在金石堂台北信義店,當時是為新書<20年後,你想過什麼家庭生活?>一書而發表理財講座,那已經是前年底的事情了。

她說,她聽了我的演講後,徹底改變了她的想法,並開始認為,原來一個家庭主婦也能活得很有價值,且能透過行動改變她身邊的人,所以她開始從她的興趣和熱情的地方著手,開始寫文章,然後投稿,並開始享受寫文章的樂趣。

她非常開心地分享她的成就,並認為觀念改變了,一切原本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她竟然都能達到了。

但最重要的是,她分享與回饋給我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與觀念是---她說,當她投入熱情去做一件事情後,她發現她讀小學三年級的小孩也變乖了,不需要她花時間教什麼,就變得比較自動學習。

對!這就是非常重要的教養觀念,很多父母常以為我們應該教小孩什麼東西,但卻忘了,如果你自己生活狀況很糟、每日得過且過或渾渾噩噩,甚至抱怨東抱怨西的話,你能教給小孩什麼東西呢?

你越想命令小孩該怎樣、怎樣,其實小孩的接受度都很低。可是當你以身作則地活出自己生命的光和熱來時,小孩不需要什麼命令,他們都會緊緊追隨與複製父母的正向態度,也會變得很正向。

這就是所謂的不教而教---你不用教小孩什麼,因為小孩本來就在學大人,所以你只要做好你自己,以身作則地早睡早起、勤奮家務、熱情地投入生活,以及一切小孩能看得見、觀察得到的工作上,小孩自動就會複製家長的人生態度,變得一模一樣起來。

現代職場很不喜歡讓工作者帶家人、小孩到工作場合,其實這是很糟糕的企業觀念,比較好的企業主都傾向讓員工可以在某些工作日帶小孩一起來上班,讓小孩看看自己的爸爸、媽媽如何在職場上認真工作賺錢,小孩也會以父母為榮。

更先進的企業甚至會為員工提供托育中心,而且就在公司裡頭,這樣家長可以帶小孩一起來上班、上學,再一起下班、放學回家。當小孩看得到父母如何工作時,其實也有助於小朋友及早認識職場環境。

小孩本來就在學大人,所以所謂的教小孩,不是發布命令般地"教",而是在生活中讓小孩自然地融入、參與和學習大人的世界,而不是反過來,讓大人全都以小孩為中心,伺候得小孩如同個小皇帝、小公主。

這個不教而教的教養觀念,對於全職的家庭主婦或主夫來說,更為重要。千萬不要以為是大人花時間在陪小朋友,很多時候其實是小孩在陪大人,特別是陪大人一起掃地、縫衣服、畫畫、做菜、讀書、投入大人有興趣且老少咸宜的事情上。

我們為何要認為應該教給小孩什麼東西呢?未來的世界變化這麼快,大人並無法教給小孩因應未來的答案。大人唯一能做的是讓小孩複製大人的健康生活態度---面對生命的認真、面對生活挑戰的正向、面對困境的韌性、面對人際關係的友善,以及面對抉擇時的選擇能力和價值觀念......。

小孩一直在學大人,大人根本不需要花太多心力去教小孩什麼。大人自己都做不好的事情,就別提要求小孩做到了。大人自己就不愛讀書,就很難期待小孩愛看課外讀物;大人自己就懶散,也別提小孩為何生活散散漫漫。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法則,歹竹有時也能出好筍。但以通則來說,小孩都很聰明,當大人把小孩當笨蛋教時,小孩就會把大人當笨蛋耍。當大人把小孩視為能自動聽話的小孩時,適度地放任小孩做愛做的事情,反而不太有後遺症---當然前提是,家長本身就能以身作則地為小孩做出正面的生活示範。

想要教出好小孩,我覺得,家長以身作則是首要之務,也就是以身作則地活出生命的光采、價值和熱度。家長若能活得像個太陽一樣,小孩自然能得到陽光的照耀,成為太陽系裡最藍色閃耀的地球。

家長的生命若一片死寂,卻想讓小孩變得跟小太陽一樣充滿熱力,那又豈有可能呢?

我覺得我的聽眾朋友,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教養觀念,就是---當大人努力為生命活出精彩滋味時,小孩也能融入大人的世界,跟著學會如何讓自己的生命精彩起來了!

王志鈞 外星來的地球人

2012/10/20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olon8888&aid=696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