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再從麥可˙波特的競爭五力看股票投資
2012/10/12 12:23:31瀏覽2709|回應0|推薦4
<再從麥可˙波特的競爭五力看股票投資>

在天下雜誌出版社剛出版的<簡單讀懂麥可˙波特--活用競爭策略必讀經典(Understanding Michael Porter)>一書中,作者Joan Magretta在最末尾的附錄中,特別收錄了她與競爭策略理論大師Michael Porter的問答對談,裡頭有一部分談到現代資本市場對企業經理人的影響,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Michael Porter認為,資本市場的演變讓企業經理人一心一意只追求短期的股東價值,對建構真正能讓企業獲利的競爭策略和價值鏈已帶來很大的錯誤影響。

Michael Porter特別點出了金融分析師慣常協助投資人評估一家公司是否具有可投資價值的模式為:對產業先建立一套相關的評估標準(比方是零售業,就是同店的營業額;換成別的產業也許是員工的平均營收等等),然後再把同一標準應用於同一產業的所有公司。在Poter的眼中,這樣做等於鼓勵每家業者都得在同樣的標準上有所進展,也等於鼓勵他們進行完全相同競爭,破壞了每家公司之經營策略的獨特性。

在另一個層面上,分析師的這種做法也等於是在幫投資人尋找獲利贏家,只有符合分析師之分析標準的上市公司,才能獲得最多股價的漲升成果。相對於投資人與分析師努力在大眾臉裡尋找獲利明星,Porter卻認為企業應該追求自己的獨特策略,且該開創自己的格局,走自己的路,並達到不一樣的終點,所以他自然完全不能認同經理人該像在明星選秀會上一樣,努力迎合評審員的選股策略。

企業經理人為何需要追求短期經營績效呢?又為何需要急於追求盈餘的快速成長呢?這是Portert認為企業經理人受資本市場風氣影響的偏差性做法,最終將會動搖競爭優勢。

把Porter的質疑角度轉換個觀點看,真正的長期投資人,也就是以認同企業經營模式並希望長期從中獲得利潤分享或股東價值的投資人,在選擇投資標的時,根據EPS成長率、營收成長率、毛利率等角度來選擇標的時,會不會也會犯了同等的偏差性評估呢?

投資人是否也可以學著從競爭力策略的角度,來想想哪裡有可長期投資的標的呢?特別是對於穩健、保守型投資人來說,尋找具有獨特競爭策略優勢的企業,就跟巴菲特尋找股東價值最高的企業一樣重要。

許多台灣投資人一直努力想依循巴菲特的選股模式來建構價值型投資策略,但卻一直謬於理解巴菲特的股東價值之本義。巴菲特的股東價值,著眼於從"大"股東的角度來看,哪家企業的營運模式最具有能讓股東價值在財務報表上反映出未來或長期都能以更高價格售出的可能性?

簡單來說,對一個大股東來說,我要如何握有每年股東價值都穩定成長的股票,好讓我十年或二十年後都能以更高價格售出?

巴菲特不看現金股息,也不看股利成長,他看的是股東權益成長率。股東權益是整間公司在帳務報表上所能顯示出的整體股東價值,不會隨著市場價格波動。大股東未來若要轉移滿手股份時,股東權益也是最好評估股價的實質議價標準。

從巴菲特的投資哲學看,在股東權益成長過程中,股東如果還能穩定分享現金股息,那就兩頭都賺,更棒了!

以房子來比喻股票,巴菲特想買的是一間房價能年年穩定成長,且股東持有過程中還能固定收到房租的房子。像帝寶這樣已經有穩定聲譽、品牌價值的豪宅,買了一定租得出去,未來又保證賣得掉,價值穩定度高,就是巴菲特的最愛。

但問題是,台灣股市裡能有幾間帝寶般的價值永保型股票呢?我看屈指可數。嚴格來說,或許該說一檔也無!台灣哪有一種企業能像可口可樂一樣,只以四個字的品牌,加點簡單配方,就能把水賣到全世界,並保證年年有收入且穩定增值(只要世界人口不斷保持成長)呢?

對巴菲特來說,最好的股票就像一間都會區裡的豪宅蓋好了,營運模式甚麼都不用改變,就能坐收租金且保障房屋價值只升不降。但這在台灣股市根本不太可能發生,港股、上海、東京或新加坡股市裡或許還有,台灣證券交易所裡肯定只有視力不佳的人才會說有。

但如果改從Michael Porter的競爭策略角度來看企業的競爭優勢,靠這種角度到台股來選擇具有獲利優勢的企業,我看就可找出很多了。Porter本人在書裡就幫投資人找好了一檔台積電,並分析說,張忠謀通過了企業建構競爭策略的第一項考驗---有獨特的價值主張,並做到了讓客戶擁有相對成本較低的晶片,從而建構了台積電的獨特性和獲利優勢。

Michael Porter的競爭五力是指---與顧客的議價能力、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替代品的威脅、新進入者的威脅,以及與現有競爭者的角力,當台積電能讓客戶願意下單代工,且能透過規模經濟來降低晶片生產成本,並透過更高階製程來降低新進入者威脅和替代品威脅時,它就能保有高度的獲利競爭力。

根據Michael Poter的競爭策略理論,投資人一樣能據以找到像鴻海這樣能為客戶在全球進行生產供應鏈管理的企業,並從中發現其競爭優勢,並據以成為長期持有一檔股票的依據。對照來看,巴菲特的選股邏輯就不可能發掘像鴻海、台積電這樣的股票,甚至連統一都不可能入列,因為統一不是一家品牌公司,而是以獨特的通路、食品與供應鏈管理來創造股東價值。

從買賣房屋角度看,Michael Porter不是建議企業老闆變成帝寶房東,而是買下一樓店面,進行獨特的店面經營哲學,並讓整間店變得在市場上更具獲利競爭優勢和經濟價值。就算是樓上,企業主也可以經營網路銷售或飯店業,並建立出獨特的經營價值。

Porter認為,創造價值,才是企業經理人該做的事情。這個價值,不是巴非特的股東權益價值,而是企業之所以要配置資產、資源,透過掌握財務報表上可顯現的資本、資產,或財報不可顯現的資源、人力與智慧,去建構一套可以產生獲利競爭能力的企業體。這個能在市場創造價值、生產價值、掌握價值的企業體,才是Michael Porter認為經理人該努力聚焦的事,當然也能成為投資人可據以選擇一檔股票以長期投資的邏輯標準。

Michael Porter表面看來不是在幫投資人分析選股邏輯,但聰明的投資人若能舉一反三,一樣能適切地運用到投資市場上。

我常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要靠巴菲特選股法活在台灣,投資人可能真的是在跟錢子兒過不去;但要靠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在台灣制定投機策略,我看也很難掌握波段趨勢。台灣基本上是個以科技代工為主的市場,其股價的經濟基本面並不一定與該地區的GDP同步,硬要執著用法人那一套Top-down選股法來配置股票,對單一個體投資人也很難適用。

如果要Bottom-up上來,從聚焦企業來選股,並據以長期投資的話,我認為Michael Porter的競爭策略觀點倒很有啟發性,特別對台灣股民來說。

王志鈞
2012/10/12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olon8888&aid=6937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