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職場煩惱何其多?
2012/08/21 15:21:32瀏覽1772|回應0|推薦9

<職場煩惱何其多?>

因為開闢了職場部落格,分享了不少職涯規劃的文章,不少網友常寫信給我,分享了不少職場困惑,並希望我提供點意見。

我看了好多人的職場煩惱,想起自己年輕時曾摸索走過的路,心裡也感慨良深。

職場最大的煩惱,往往是深陷在身心靈的迷宮之中,身體活在不愉快的職場環境中,心裡苦楚卻又不知前路何往?

沒有這種煩惱的人,可說是幸福的。也就是說,年輕時一進入職場就找到自己喜歡的、愉悅的環境,並從中取得自我能力的良好發展,這可說是一種幸福。

但這種幸福的背後,也潛藏一種不幸---當未來環境發生變化時,自己年輕時沒處理過在迷宮中找路的艱苦過程,往往屆時會產生更大的困惑、迷惘與苦楚。

因為年輕時沒摸索過找路,一旦中年之後才碰到迷宮困境,往往就深陷泥沼而走不出來了。

我講這麼多,是想說,年輕工作者如果職場煩惱越多,往往是一種上天給予的幸福,因為自己能從中學習摸著石頭過河的經驗,也能體驗跌倒而學會如何不跌倒。就好像一個曾經在黑夜中迷路的人,又學著自己找到出路了,那麼下次再迷路的機率就會低上很多。

因為我們迷路,所以煩惱;因為煩惱,所以我們得學習如何走出煩惱。

為什麼變形金剛不怕失業威脅?:逆轉職場威脅的祕招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44850

在職場上,想走出煩惱的方法,我總結我年輕時的摸索經驗來說,只有兩點:第一、改變外在環境;第二,改變內在心境。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人會在職場有痛苦,通常是身邊有痛苦因子:對你不爽的上司、惡劣的公司文化、機車的同事、奧客一堆的環境等等。你可以通過溝通、協調與解決問題之方法的學習,慢慢來化解這些與外在環境的衝突與逆境。

最壞、最糟的情況下,你也可以選擇離開一個無法改變的環境,另找好公司或好產業。

補充一點:年輕人往往連試著改變環境都沒做,就使用最壞的離職一招。而對年長、資深者來說,卻又往往改變不了環境,又沒勇氣離開,只好抑鬱地忍到中年失業的悲劇發生...

如何學習在體制內改變環境,甚至選擇最激烈的離開體制之斷捨,是一個職場的學習與摸索。這個修正、摸索與調整內外環境的過程會有很多不順利,但這些磨合卻能淬鍊我們的能力。

另外一種走出煩惱的方法,叫做修正自己的心境。把對環境的不爽、對人的情緒與對事情的負面感受,用一個大的心胸、度量與心境來加以包容。甚至,選擇用正面的角度來看待負面的人、負面的事與不好的物,則境隨心轉,惡劣環境待久了,再壞也壞不到哪,人生反而因豁達而漸入佳境。

對於沒選擇離開爛公司或惡劣環境的人來說,改變心境是最好的走出迷宮之魔法了。

也許對你不好的人,是因為你的性格有問題,而不是別人不好。

也許對你很糟糕的環境,是因為你主觀上的比較而認為不好,不比較或少比較,也許也很好也不一定。

接受惡劣環境,有時是一種修正我們的偏見、盲點與性格齟齬處的最好修練,未必一定要認為天下皆非而我獨是。

但不接受惡劣環境,甚至鼓起勇氣去調整外在環境與斷然捨棄的做法,也未始非是一件好事,因為它能在理性上淬鍊我們的處世能力,提高與人互動的社會能力,進而讓自己的職涯決策能力更上一層樓。

為什麼小弱雞在職場最紅?:改善工作缺點的祕方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44844

學習改變外在環境很像是一種理性的修練;試著調整內在心境則是一種感性的修為。人在職場上,通常是理性與感性交互運作,很難只從一個面向來處理事情。

因為人是感性與理性兼具,所以也常犯一個大問題:以過度感性的情緒來處理理性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或者,過度理性而忽略自己內在心境的缺陷。

前者,是碰到不愉快的環境卻不尋找溝通解決之道,並自怨自艾地認為自己很衰。

後者,是老認為自己的理性能力高出同儕,卻忽略處事時常有過度自我中心或自慢、自大的性格缺失。

因為職場的煩惱有很多種,實在也沒有什麼厲害的單一方法可以對治百百種煩惱。別人提供解決的建議和原則,都只能僅供參考,最後還是自己得想方法與做選擇,並承擔一切選擇的後果。

職場最大的煩惱,或許可說是不確定吧?因為你不知道做了這樣的選擇之後,會不會更好?或更不好?所以我們煩惱。

如果我們能做到盡其在我,一切後果都能坦然面對之的心境,職場哪還會有煩惱呢?如果做不到坦然,再如何鼓足勇氣去改變外在、或者忍耐地修練內在,似乎也是枉然吧?!

王志鈞 外星來的職場達人

2012/08/21

P.S.任何職場煩惱,都歡迎免費來信諮詢:solon8888@yahoo.com.tw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olon8888&aid=674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