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24 12:09:54瀏覽1902|回應1|推薦5 | |
<因避稅而投資划算嗎?> 近日因政府考慮針對投資型保單的投資收益課稅,引發不少投資人的恐慌,紛紛擔心投資權益不保,進而想要退掉投資型保險。 但問題是:投資型保險本來就是一種「保險」商品,從賦改會、財政部等官方的立法旨意來看,針對投資型保單「到期」或「解約」時,分離帳戶中的投資收益必須採分離課稅的原則來看,就是要限制市場誤將「保險」當「投資」的荒謬現象,並將風氣導回到保險保障。 如果投資人在申購投資型保險時,就規規矩矩的依照保險的需求來規劃這種商品,那麼,何必擔心法規的變動呢? 把投資型保險當「保險」來規劃的人,並無須過慮投資型保險的課稅問題,因為立法過程中,早已把這層規劃在內。反倒是基於規避遺贈稅、所得稅等理由而企圖拿保險的免稅條款來掩護投資收益者,才會擔心「掩耳盜鈴」的避稅捷徑是否就此打住,從此行不通也! 因為投資型保單課稅問題而心慌慌、意亂亂的投資大眾,我會建議這些朋友重新回過頭思考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了避稅、節稅的理由,大費周章的做投資,划算嗎?」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財富、資產會多到必須靠避稅來降低稅賦負擔,這些金字塔頂端的有錢人雖多,卻絕對不會比市面上申購投資型保單的普羅大眾多。 根據統計,台灣投資型保單在2008年的銷售最高峰時,曾經累積出一百八十萬件的數量。而歷經世紀金融海嘯後,件數一下子掉了百萬件,僅剩八、九十萬張保單。 上百萬的投資人到金融市場走一圈,才知道投資型保單一點都不好玩。那麼,這上百萬投資大眾,當初為何要冒這麼大的風險來讓自己的保險保障充滿不確定性呢? 我想,多數的人申購投資型保險時,受到錯誤的行銷風氣誤導,根本不認為投資型保險是保險,甚至認為保險是多送的。多數人以為自己在做基金投資,而海外基金可以免稅,加上保險的免稅條款,更多人企圖利用投資型保險來作為規避遺贈稅的終南捷徑。 因為這些奇奇怪怪的理由,讓投資型保險曾經銷售長紅,並讓業者賺得飽飽的。但我不禁要質疑的兩個荒謬現象是: 第一、投資型保單縱使課稅不溯及既往,過去的舊保單確實有節稅效果,但是,多數中產階級的稅賦負擔並沒有有錢人那麼重,但卻要拿投資帳戶會有巨額虧損的風險來規避稅務成本,真的划算嗎?(中產階級真的應該好好清算一下自己的資產價值,按按計算機來精算一下,以免因小失大) 第二、有錢人縱使可以透過大額保單規劃來達到避稅目的,但在政府大幅降低遺贈稅率至10%後,這條管道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投資人為了規避稅務成本,卻在股災中讓資產損失慘重,值得嗎? 這兩個疑問,其實要說的是,有錢人在節稅之時,應該精打細算,拿明確、穩定且可靠的方式來規避稅賦,不要拿投資風險來當賭注。至於平民百姓,明明口袋沒那麼多錢,卻要學有錢人避稅,是否有點不倫不類呢? 許多民眾在申購投資型保險時,往往是基於:比單純投資基金划算、有多出保險保障、有多出節稅功能等利益而大膽下注。但歷經2008年金融風暴後,這些朋友應該體悟到,與投資虧損相比,節稅效果根本是蠅頭小利,而基金、保險兩頭虧,自己偷雞不著還要一直蝕到保險費用的扣款,才是大事! 對於深陷在投資型保險該不該持續扣款煩惱上的朋友,我會衷心勸告一句話,只要把投資型保險當成保單來想,問問自己在人生風險的規劃上,到底需不需要這張保險保障?那麼,自己到底該不該繼續持有帳戶巨額虧損的投資型保險?答案應該很快就會明朗。 王志鈞 資深媒體人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