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28 15:02:17瀏覽4156|回應1|推薦17 | |
<失業的危機> 最近許多企業紛傳裁員消息,大型公司可能是裁個5%、10%員工,小型企業則甚至是整個公司結束營業,等於100%宣告讓全體員工失業。這是個經濟大蕭條的時代,似乎也是大失業潮蠢蠢欲動的時機。 面對這種時代,一般老百姓該怎麼辦呢? 我覺得,對於經濟衰退、企業倒閉的市場大問題,一般人也許無能為力,要靠政府擴張經濟;但是對於如何保住自身飯碗的問題,可能要自力救濟,多多來想想提升自身職場競爭力的辦法。 我自己因為已經失業接近兩年了,所以來談談這個問題,或許比較不會落得「光會說風涼話」的口實。 對我來說,失業並非問題,金錢收入沒有著落,才是大問題。所以,我自己只是靠接案、稿費與版稅維生,偶爾還有小小的股市投資收益,日子倒是過得愜意又自在。所以,我對現代職場的變化,有許多旁人領會不到的體悟。 首先,我認為工作是會變動的,這個觀念已經成為市場的主流。過去上班族可能一輩子只在一家或兩三家公司服務的時代,慢慢已經被經常要「逐水草而居」的工作方式所取代。 所謂「逐水草而居」,就是企業面對全球化競爭的環境時,隨時會調整營運方針,不只是透過裁員、徵員來因應景氣變化,甚至會動態調整部門,這就使得不分白領、藍領員工,隨時要面對機構關門的變遷,而必須具有「與時俱變」的能力。 員工從A公司離職,休息一段時間,然後再繼續把自己行銷出去,再到B公司服務,過兩三年後,再到C公司服務。這種不管是主動式或被動式的跳槽離職,越來越成為職場的常態,所以我稱為「逐水草而居」。 但問題是,許多人仍把失業當成是一件對自己具不具備職場競爭力的信任投票,彷彿被蓋上「資遣」戳章,自己就是職場的瑕疵品或劣等品,不具備優等的競爭力,甚至只能仰賴失業救濟金接濟,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情。 如果這樣想的話,就是用傳統的失業觀念,來看現代職場的生態。假如傳統是一個就業的農業時代,人人都必須有一畝田、一個好工作,才叫做正常人的話,那麼現在是一個溫室效應下的氣候變遷年代,人人都成了游牧民族,企業在變、老闆在變,員工怎能不調整自己的心態,把隨時換工作,視為一種常態生活呢? 如果企業上班族能想通這點的話,那麼,暫時性的失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到底具不具備有能「帶著走」的職場競爭力,這些可攜式能力包括:隨時能把自己推銷出去的「行銷力」、懂得積極去創造財源與降低支出的「理財力」,以及尋找下一個就業資訊的「資訊力」等等。 當然,包括貯存好人脈資源,廣結善緣的能力,以及建立職場好口碑等能力,也是平常就該訓練好自己應具備的能力。 如果一位上班族都具備好前述這些職場的核心競爭力,這就好比是記憶體能隨時帶著走的時代,反正,換工作跟換電腦差不多,只要自己的軟體永遠都能升級,就不怕找不到好的電腦硬件與好工作。 最怕是到現在還用DOS版微軟軟體的員工,一離開老舊的工作,才赫然發現,竟然滿街都找不到一個能讓自己運轉的電腦或工作,這就有點麻煩了。 王志鈞 資深媒體人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