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2/12 13:54:23瀏覽579|回應1|推薦21 | |
棋王(上) 杜開隨手記24 我愛看圍棋,但,不會下圍棋。 高中時酷愛與同學下圍棋,但每戰每敗,甚至下到雙手發抖,還是未能贏棋。此後乾脆只在家裡打譜、觀棋,不再與人弈棋了。 據說古代文豪蘇東坡也是如此,棋下不過人家,乾脆拿著棋譜自己一黑一白閑打譜,也是人生一大樂事。圍棋有所謂的東坡棋,就是看人家怎麼下、自己就怎麼下,亦步亦趨,一路跟隨。這種無賴式的下棋法,想來只有聰明絕頂又豪邁不拘的東坡居士想得出來。 我酷愛下棋的年輕時代,還是日本超一流九段棋士風靡全球棋壇的時候。一九八O年代,大國手吳清源已經封棋退隱山林,台灣林海峰與韓國趙治勳,幼齡負笈東洋,早在日本棋壇闖出一片天。而中國有聶衛平者,也在八O年代末期獨領風騷。 但除此寥寥數人以外,當時還是日本棋手縱橫黑白秤盤的時代。到書店去找圍棋類的書,率皆日本棋士的著作,而我也買了不少自修。 此後,讀了大學、進了社會工作,那種悠然下棋的浪漫時光,就與忙碌的生活漸行漸遠,只能留在心中回味了。 似乎是在一九九七年的時候,我因為工作穩定了,兼之業餘的寫作生涯也漸趨成熟,人生中多出了一些時間,就很想去一圓年輕時未竟的學棋夢:我想拜師學藝,一窺棋中堂奧。 我真的很認真的蒐集資料,找了個離工作地點不遠的棋室與老師,很熱誠的登門拜訪,希望他收我為徒。 那老師的名字我也忘了,只知道我每週有幾天,會跟著一堆小朋友一起學棋。我還記得那個酷酷不愛說話的圍棋老師睨著我,非常懷疑我學棋的誠意。我誠惶誠恐的告知說:「我真的很愛圍棋。」 我和那老師幾乎是一對一授棋,他似乎沒教過這麼笨的學生,一些基本定式,我怎麼背都記不住。而我隔壁的一些小學生,好像閉著眼睛都下得出下一手棋在哪裡。 由於我年紀和那老師相近,他也不好意思罵我,我們幾乎閒聊棋理、棋事,多於棋藝。這種教學法似乎難以套用到多數小朋友身上,也頗令老師覺得相當新鮮。 還記得當時我問了老師一個問題:「當今世界上最強的棋士是誰?他又是如何辦到的?」 我以為他會跟我說吳清源,但他卻跟我說了一個從未聽過的名字,然後形容了他的棋風。那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與棋風,卻讓我難以置信。 李昌鎬,一個韓國天才小棋士,他的棋路高深莫測,宛如姜太公釣魚,對手上鉤了,才直呼上當,然後棋輸了,還不知為何而輸。 當時,李昌鎬的年紀才二十歲出頭而已,但已經橫掃千軍,打遍天下無敵手。 「就算吳清源年輕的時候,恐怕也沒他這麼強……」我那老師仰頭望天,這麼跟我說。我卻感到非常的震撼,因為吳清源是我心目中的超級大偶像。 想來,未來棋壇豈不是要由韓國人稱霸天下?我那老師點頭稱是,並跟我分析了棋壇風水輪流轉的道理。原來,棋要下得好,與一股鬥志有關,而這種戰鬥精神,又與社會經濟條件相關。 日本二次戰後特窮,因此學棋的人多。然後台灣也窮,因此出了一個林海峰。之後是中國改革開放,一股拚搏精神塑造了聶衛平的成功。而韓國當時剛歷經九七金融風暴,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將會帶動韓國人的弈棋風氣。 事後驗證我那老師的分析,似乎頗有道理。忽忽七、八個年頭過去了,李昌鎬與韓國棋士,依舊稱雄棋界,而韓風在影視圈、電信圈與經濟產業圈,似乎也風行無阻,蔚為風潮。 當時我的人生尚未經歷徹底失敗,無法理解圍棋的至高境界。棋王,像一個名詞,只留在我心中,像刮了一陣風一樣,又飛落天邊,不當它一回事了。 一直到很多年以後,我才了解了「姜太公釣魚」的奧秘。棋如人生,人生如棋,每個人都想爭第一、當第一,爭強爭勝之餘,卻少有人體悟,第一,究竟是怎麼辦到的?2005/12/12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