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20 23:17:24瀏覽702|回應1|推薦8 | |
引用文章天之涯地之角,台灣好! 老文章,不是想抄陳飯,而且意念也在蘊釀,尚未成形,更多是一表自己對生存的小小看法: 口呼絕望的人絕對不是真正絕望的人,真正絕望的人是已無法再啟齒說話的人。 呼天搶地的絕望者其實渴望得到希望,祈求有種強而有力的解答解決內心無可抑止的對身邊感知所得的矛盾現象的處境。 苟延殘喘的絕望者比常人更需要希望之聲。 更進一步的習慣於糾結的孤助無援,正是什麼事物都無所謂的虛無主義者。 所以懂得發出求救訊號的絕望者,其實內心一直企冀被強大的力量所撫平。 口稱絕望的人,不過是在煙波浩渺的汪洋大海莫名遇溺待救的小孩,由於他們自身的能力經驗不足,陷入徬徨和慌張。偉大文學亦同時能以契合佛洛伊德心靈創傷治療法的洞見重現那心坎底處的癥結所在,予患者重新坦然面對。 總而言之,絕望是求知的表現,是嬰孩謀求哺乳的哀嚎。 人終究不斷製造和尋找能令自己信服的生存答案。偉大的真理,只其實不過是愈加說得確鑿的謊言。 偉大之小說家無所謂後天的栽培。人從定性以後,就料定了三歲定八十的不變定律,往後的學習、遭際、環境的薰陶都 無法纂改那天賦的器局。人之思想的根本源泉由始至終都無所增減或改變,只有未待發掘和意識之虞。智慧是早被命定,人生的所謂成長,不過是在反覆上演黑格爾 的正反合辯證法。 尼采提出永遠回環,並倡導人以超人意志的積極性去征戰這無窮無盡的輪迴。 卡夫卡似乎承襲了尼采的這一悖論,但他比尼采悲觀。 我以為文字是人自我意志表現的工具,藝術是對自我觀念的詮釋。深度即高度,二者毋寧劃分。華人似乎對這自我觀念無甚麼認知,以致普遍都無那種令我懾服的對自我的肯定雋永的小說創作。說難聽些,也許是奴性意識的強烈把這潛質都蓋掩了。 睿智的人們,也可說成意識過多的憂郁的城市中的病人,美麗堂皇的生存謊言已不再能把他們欺騙。為著編織更偉大而足以能讓這些聰明人正視自己的悲劇誕生(生命的開始本來就是一場悲劇的序幕),並更加清醒地為自己的無意義的人生奏出妙麗的樂曲,偉大的哲學家(幾乎是存在主義一派)和文學家踏上這當時(至今仍是一片淒涼)虛無時代的尖端,引領思潮的前進。 若果美麗的風景和舒適的生活能治癒人對生、老、病、死的人生百態的鬱悶,身為皇子的佛陀,也許就安逸地過著一生奢華的餘年。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