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對話
2008/10/17 13:30:13瀏覽782|回應2|推薦5
引用文章海角七號

我是來替莫老師助拳的。我覺得老師曾述及的一句”台灣人就是蠢笨粗”,我以為應再廣義地概括其所指範疇為全個華人社會之普遍情形,甚至整個世界。我前有雜文有顯白地論述到現今所謂文明社會的精神層面的”貧富懸殊”,可諮參考。是次閱到莫老師的文章,恰憶起我曾初到某哲學論壇,與其內裡之會員討教過藝術與美以及現代人對文藝鑑賞能力的薄弱問題,可就此次事件作箇入門參考,讓大家更能進一步接近莫老師的核心批判:

莎莉葉(該會員之芳名):「藝術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藝術是無為而無所不為」,這是小妹借康德和老子的說話而對藝術下的定義。要討論藝 術,不得不談論「美」,有人說李嘉欣美,有人說楊思琪美,有人說劉亦菲美,到底何者較美?李嘉欣、楊思琪、劉亦菲三者不同,卻同時表現為美?為什麼有人覺 得美,有人覺得不美?到底美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偉大的哲學家康德下了這樣的定義「美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要理解美,先要理解什麼叫合目的性,合目的 性是康德美學的重要慨念,也是康德美學的核心所在。

  首先說說目的,目的分為內在目的和外在目的,外在目的並不在我們想討論的範圍,所以小妹打算說說內在目的。內在目的意思是一事物的概念中包含它自己存 在可能性的根據,並不取決於外在因素,而是有賴於其內在的必然性。簡單點說,就是自然的、自證自明的。而合目的性,就是一物和諸物按照目的而可能的品質相 一致,這就是形式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分為形式合目的性和物質合目的性,在美學的範疇我們要理解的是形式合目的性,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人劍合一」「天 人合一」等等,用在人與物事之間,就是人與物事之間的感通、同情共感、水乳交瀜。

   這個合目的性,透過共通感的合目的性形成我們的審美思維形式,這是我們審美的普遍性主觀依據,這種審美判斷作為一種反思判斷,它的先驗原理便是合目的 性原理。Bernard Basanquet指出「在鑑賞判斷中所包含的關係方面,美是一個對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只要這個對象能在沒有目的的觀念的情況下被覺知到。」,我們看山 山水水,日出日落時,感到身心愉快,那是因為某物的自然的合目的性能使人愉快,這是因為意圖的達成,也就是物的自然的合目的性和人的意圖產生的共通感。簡 單點說明,就是藝術品和人在沒有目的的情況下產生的共嗚(合目的性)。大自然之所以能使人身心愉快,那是因為大自然本身在不停的處於無目的的觀念的情況 下,最容易被人覺知到其合目的性的形式,與人自身的意圖自然相契合而導致意圖的達成。也就是大自然的美的顯現,被人的知覺在無目的的觀念下所察覺,從而令 人與自然產生和諧的共嗚,達致天人合一。是以中國自古流傳一句說話「唯自然方成大美」莊子也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我:
總之花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將閣下的理論看箇明白。(畢竟我是個毫無半點哲學基礎的庸才。)
恕在下才疏學淺,有幾個疑問一直想不通,要留此言向閣下請教。
首先,不同時代、地域、文化背景的人對美女之所以美的觀點和準則都大相徑異,漢唐時候的燕瘦環肥,東西方人的審美觀點,中國少數民族對美的認知……
我以為這跟人的習性和環境影響有莫大關係。由小到大世界觸媒對人灌輸的價值觀,令人對美女的看法觀點存有一定的僭意識影響。再來,有時我們看到一個美女, 不是打從第一眼見到就嘆之為美,反而是經過幾番端詳接觸後才漸覺對方之美;假設你怎看一個女人都不覺得她美,那就是她的容顏底線已踰越過你僭意識對美的準 則的界線。(這亦可解釋為何電台播一首流行曲,你初次聽會覺得不過爾爾,過幾天後你就會朗朗上口,深覺旋律之美妙。)我以為這是人天生有一種對事物反覆認 知探索後,得以發掘其美之所處的天賦,當然這也跟個人的『潛能』和『習性』有所關連。(前者所謂藝術家的天賦,即其看事物的獨到和思考的敏捷,後者為我上 述所說,身處環境對僭意識的影響)總結而言,我認為『美』是可以學習回來的。某些被喻為『高深的藝術家』與凡夫之間出現鴻溝,是出自於俗世凡人不具有藝術 家的天份和對該藝術的認知未夠及修為不足。(即『潛能』和『習性』未達到能與該藝術家進行溝通和瞭解的境界。)這是無知和悲哀的事情。

至於閣下所提出的人對大自然的『天人合一』等等……大家有沒有發現,隨著人的心境不同,所觀看的大自然景觀也呈現不同的觀感。為什麼李商隱看夕陽會有『夕 陽無限好』的感悟,而有些人會覺得莊偉絢麗,更有些在座的會員會稱其之醜?在大自然宏偉的鬼斧神工底下,人之所以覺得巧奪天工、莊嚴浩瀚,其實是出自於人 在龐然大物面前的渺小的自卑感作祟。『天人合一』說穿了就是一種修為上的境界,是一種造詣,也印證了我所提出的『潛能』和『習性』。

為何一件事物,一千類人,或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光心情,會有一千種不同的感悟和看法?這是因為『世界萬物並不曾作任何改變,改變的是人的內心世界。』在 這裡,我們可以假設世界任何事物都是虛假的,其實是人的內心世界的投映。有句佛揭說得精妙無比,就是『風吹葉落,不是風在動,也不是葉在動,而是人的心在 動。』
『天人合一』是某一種藝術上的境界修為,它是有跡可遁的,自然萬物固然不可能和人真的『合體』,對人的內心而言,它其實是死的,『天人合一』其實是人內心世界的一種昇華,真正的是心神合一,渾然無我。

(說到這裡就覺得頭大,為何我所認為追求文學的境界修為是錯的,是謬誤,而你這種『天人合一』的內心世界的昇華就絕對是正確,是『藝術』的唯一偉大真諦? 其實兩者都是一種從藝術令人的內涵得以豐富昇華,可以說兩者都是藝術的一部份,而且和藝術的真正定義八桿子打不到一塊兒。而這種顯淺明白的道理,為何會被 你一堆哲學名詞弄到門外的人深覺艱澀晦明呢?)

在我而言,藝術是一門人的內心世界,對事物認知深入的投映。文學針對的主要對象是人自己本身,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對人的認知和刻劃自然有深淺不一的程度 和層次,所以我才說:「細緻反映作家的造詣,文筆反映作家的技法,思想反映作家的內涵。」這和人對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有啥屁關係?這不是魚目混珠, 混淆視聽之虞嗎?文筆自然關乎作家能否將他內心世界所表達的事物準確無誤地表現出來;造詣就如我上述文章的『潛能』和『習性』;思想是自然而然地混合其 中,理所當然就反映出作家的人生修為和價值觀。這三者是缺一不可。

罷了,總之一句:藝術是用來領會,不是用來侃談。因為人類的語言是不足以能百分百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說出來的話總會有疵漏錯誤,是無得爭辯的。

莎莉葉:

那麼我便簡單點解釋你的疑問,首先你要明白一點,就是「藝術」和「審美判斷力」的分別,正如我先前和你討論,這是技和道的分野,藝術就是那美的展現,而你文中提到的,是通過技巧去展現美和鑑賞美。

我之前向其中一位網友解釋過,美醜這兩個相對的慨念,其實是有著本質上的分別,美是有根源性的存在,是自我指涉(美的名相指涉美自身),也就是之前文中提到的內在的目的。

醜卻不同,醜是美的缺失,醜是指涉外在目的,也就是說醜是因美而存在。這和光暗、冷熱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這世界只有光這個存在,我們知道暗是因為認識到有光。同樣地這世界只有美,我們認識到醜是因為美的存在。

世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道德經

為何從不同文化背境下會對美有不同認知,就正正是因為鑑賞力的不同。

唐代以肥為美,現代以瘦為美,那不是說把唐代的瘦拿到現代的人面前看還是不美,而是唐代人普遍沒有對瘦的鑑賞力。

所以我一直在告訴你,藝術沒有高低之分,藝術就是藝術。

有高低之分的是審美判斷力、鑑賞力、展現美的表達能力,也就是藝術的修養了。

晚一點我再發文談談這個分別和說說鑑賞力的問題吧。

我:
光、暗;冷、熱……
可是人性和人的內心不是呈對立這麼簡單,人是內在充滿矛盾的生物。
照你所說,我所提到的『習性』、『潛能』就是能提昇和左右鑑賞力?
換言之,現代華人對藝術的鑑賞力薄弱吧?

莎莉葉:

 作者寫下文本(Text)時所在的立場,文本本身所在的立場,

在你解讀文本時,因時差的關係導致作者的不在場(作者已死),但由於你的解讀,作者又重新活過來,

但是這是個不是作者的作者,正正因為這種「延異」而引起「誤讀」,因此一個全新的立場便出現了。

但這個「誤讀」在無目的的情況下所表現出的那個美,正正與解讀者心靈相契合而引起共鳴,這個「合目的性」達成了解讀者的意圖,

這就是藝術作品和鑑賞者之間互動的情形,這個形式本身便是藝術。

因此,「在解讀者而言」,那個文本本身不是藝術,作者行文的技巧不是藝術,作者的遣詞用字不是藝術,

而是那文本和解讀者的互鳴共震的那個形式才是真正的藝術。

寫作技巧是技,技巧高或低,是會影響作品容易與鑑賞者產生共鳴的程度,

但無論一件作品的技巧高或低,它一樣能展現它的美,一樣有人可以與它產生共嗚,

所以說,技巧有高有低,藝術是沒有高低雅俗之分的。

 
就我理解,港臺的電影藝術尚未成熟,所講究的技巧上的延異性太過狹隘。通俗點說,就是技巧層次太低,思想思維視野不夠開明,只曉用些煽情和假道學的賣點來矇騙觀眾,而受理的觀眾也未免處於一個平均鑑賞能力褊狹的文藝黑暗的時代了。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kysoul3&aid=2305643

 回應文章

莫大小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見著那麼多人不值我寫的影評
2008/10/18 06:46
十個人有八個大罵我,不罵的人中有一個還因為是平常熟絡的關係
頓時有點明白何以我的東東那麼吃不開
真的是票房毒葯,難怪沒有人敢出版我的東西
哈哈!與老弟共勉之
天魂(skysoul3) 於 2008-10-18 11:38 回覆:
哈,大概思想站在時代的最前衛位置,都沒啥好下場。
老大,你知道麼,當年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剛出第一版時,也是落箇賣得數十本的銷滯下場。他罵基督,罵上帝,罵當時人的奴性意識,後來有賞識他的教授訴諸權威為他學說設講座,他的大名都得以從歷史上奠基。

莫大小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寒鴉
2008/10/18 02:10
轉貼兩位朋友的來信,奇怪的是,聯網這邊的人個個口 吐惡言,但我朋友都認為我評得好,哈!難道這裡人的水平硬是低一皮嗎

其 一

批評得太好了!
此片一開始就太做作了:混得不好反砸爛自己生活的家當或慰藉,還用三字經罵臺北。
我也是只看了幾分鐘就不忍卒讀,不像是當代拍的電影。
本想勸你把它看完然後徹徹底底地批評一番,但又想, 何必浪費你寶貴的時間呢?


其二

我尚未看過海角七號,只是有點好奇 "真的那麼神奇嗎?" 心裡想,很多事情造震撼,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合,某個時空裡,大多數人心理剛好有點缺口,所謂時勢造英雄,起鬨好像也不難,發出不一樣的聲音如果不具體, 反而滿身腥。看了你的短文,下次看電影,除了用眼看,心和腦也該順便用用。
天魂(skysoul3) 於 2008-10-18 13:52 回覆:

老大的評文,闡述了你對其電影的藝術技巧以及文藝種類分門的精闢獨到意見,不像他們只純粹斟酌於暴力性言語的迂腐操守問題,是一精品,不讀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