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01108 可愛的Emily 滿六週了,和姑姑、姑丈、Vito、Vic在新竹初次相見 (附照片68張)
2020/11/12 11:45:37瀏覽108|回應0|推薦0

     我家小寶貝滿6周大了,本周日早上我做完禮拜,將近中午女兒一家從木柵來接我,一起去兒子媳婦家給小Emily慶祝滿月。新竹的確是風城,風勢強勁下要注意保暖走穩。因為小貝比不宜外出,所以兒子就外訂了兩盒不同口味的大披薩、香辣雞腿、起司蒸蛋等美食及飲料,大家圍坐餐桌享用。我也切好了甜瓜帶去做為餐後水果,可惜新瓦斯爐故障待修,小電磁爐電力弱,無法烹煮我切好川燙好帶去的小排骨和蘿蔔。我們也謹在此先謝謝世芬姨嬤、運光姨公、世祥舅公、美珍舅婆、及明婕公婆致贈的紅包賀禮和祝福。預計等寶寶三個月後頸椎硬朗些,回中壢奶奶家,屆時再安排邀請家族、親家成員歡聚一堂,好好感謝慶祝一下!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讓寶寶盡情的動手、動腳!

這樣的場景,你一定很熟悉吧!躺在床上的小寶寶,一會兒揮揮手,一會兒抬抬腳,一下啃啃「小雞腿」,一下嚐嚐「香香腳」。這時期寶寶的活動總是以自己身體為主,如吸吮拇指和揮動手臂等,以察覺自己的身體運作範圍。 這時,寶寶白天的清醒時間可能已增加到十個小時了,在這段時間裡,他大多動個不停。仰躺時,身體喜歡左右轉動,雙手在頭邊畫圈,兩腿像在騎腳踏車似的;想要將擺動的手放到嘴裡,也總要瞄準好幾次才能順利的吃到大拇指。 這樣的「活動」是寶寶很重要的發洩與運動,也能保持好心情,所以,請盡量讓寶寶的四肢可以自由活動,不要用衣物過度的束縛。

本期特選主題:「這是我的手!」~談嬰兒的自我意識

人的一生當中,最常用的字眼大概就是「我」了。從很具體的:「我的手手流血了」,有一點複雜的:「我不想吃東西」,到各種抽象的感覺:「我很快樂」、「我心裡很難過」。相對於所處的環境,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知覺到自己和周遭的分野,可以描述自己的行為、心理狀態。

那麼小寶寶呢?在還沒有學會說話之前,他就懂得什麼叫做「我」嗎?他會區分「你的……」和「我的……」之間的不同嗎?

藉由與外界互動來認識自我

「我」這個概念,是相對於外界事物而產生的。簡單的說,在眾多意識匯成的河流之中,我們畫了一道界線,其中一部分叫自我意識,就是跟「我」有關的;另外一部分則稱作外界、別人。因此,自我意識和外界環境必須同時存在。有「別人」作為對比,才能區分出所謂的「我」。

同樣的,嬰兒的自我意識發展,也是要以自己與他人或外界環境互動的經驗作為根基。這類經驗包括:嬰兒作為一個主體時,別人被他的動作所引發的反應,以及他自身動作時所產生的知覺等。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還沒有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的意識好像和媽媽是黏在一塊兒,尚未分化的。但是漸漸地,寶寶曉得他有自己單獨的需要,而且必須要求另一個人來滿足他,這可說是自我意識的萌芽。每次寶寶哭鬧、媽媽回來安撫的過程,都能使寶寶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不同的個體,自己是動作的引發者,獨立且對別人有影響力。

寶寶透過身體動作認識自己

另外,自我意識中一個最基本的面向,就是先學會覺察自己的身體,知道自己的身體範圍到哪裡。兩、三個月大的寶寶,就常會盯著自己的手,還不時翻來覆去地動動看,像是有了天大的發現:「這是我的手耶!」當他自身在動作時,動作本身會帶給他一些不一樣的感覺,這樣子的連結,將使寶寶知道自己感覺的變化是由動作造成的,而動作又是由自己做到的,因而曉得自己有力量、是一個主體。比方說,寶寶在爬行時,肚子的摩擦、四肢肌肉的拉扯、手掌及膝蓋的觸覺等,都會帶給他不同的知覺感受,這些都將建構起寶寶的自我意識。

自身動作不但會產生主觀知覺的改變,甚至連外界的物體也因此而有了客觀的變化。例如,寶寶用手去打搖鈴,搖鈴就會發出聲音,或滾到床的另一邊。這些和自身及外界有相連性的動作,都可以讓寶寶更瞭解「我」和外面事物的區隔。

總之,在一歲之前,嬰兒對「我」的知識的學習,主要來自於他的種種動作所引發的反應或改變。照顧他的大人、他身邊可觸及的東西,甚至是他自己內部身體肌肉的回饋,都可以讓嬰兒的「我」概念更清晰,累積更豐富的訊息。

因此,在安全的範圍內,儘量讓寶寶以自己的方式去接觸周遭的一切。他對這個世界認識得愈多,對自己的瞭解也就愈多!

延伸閱讀:

孩子產生自我認知七種階段

美國心理學家阿波特認為嬰幼兒出生時根本不知道有自我,隨著和別人有互動才能發展出這個概念。不同階段的關於「我」的認知,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美國心理學家阿波特認為嬰幼兒出生時根本不知道有自我,是隨著和別人互動才發展出這個概念。

第一階段:知覺身體有內在的「我」和外在的「我」

  嬰兒時因為饑餓要喝奶、生存要呼吸、生理上要排泄、食物進食會消化等生理功能的感官次激,他慢慢發現肚子餓時是裡面的我,媽媽摸到是外面的我,經驗一些事情後,他發現「我」。

第二階段:認識自我

  慢慢的大家都用同一些句子叫喚,這就是在叫他。看到鏡子時,裡面那個人就算到後面也找不到,這就是「我」。

第三階段:崇拜「我」

  學會走路,會說話,會叫對人,會唱歌,越來越崇拜「我」,把一些東西歸類為「我的」,有時會破壞東西證明「我做的」。

第四階段:對「我的」有占有慾

  「我爸爸最厲害了」、「這是我的東西」...,這些都變成很重要。

第五階段:產生「我很好」或「我很壞」

  透過大人的注意和獎懲,爸媽多鼓勵會使孩子有更多「我很好」的正面加分的行為。爸媽訂下太苛刻的標準,永遠得不到讚美的孩子,以認同「壞的事」來取得大人注意力。

第六階段:理智的我

  學習到合乎邏輯的生活方法,想要贏別人。

第七階段:獨特的我

  想成名的慾望使人成為政治家、作家、歌者,或者走偏了,引發痛苦和焦慮,成為有名的罪犯。

( 在地生活桃竹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uihuey1125&aid=152754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