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11/26 11:07:51瀏覽1027|回應2|推薦11 | |
這一波全球金融風暴引發的經濟衰退讓許多人都吃足了苦頭,尤其是一些過去緃橫商場好不風光的大老闆們,以前擔心錢多到不知怎麼花,現在煩惱不知該向誰借錢來週轉。此一時也,彼一時,如果早知如此或許很多的大老闆會開始反省自身,「穩健保守」才是維持財富的不二法門。 各國政府為了挽救這種情況在財源窘迫的情況之下紛紛舉債救市,希望至少把影響甚鉅的大企業救起來,起碼人民工作保住不致造成大恐慌,讓情況更惡化。但是我們卻又看到這些國際大企業的管理階層們,在得到政府的援助抒困專案後,第一步卻不是整頓公司體制和處理不良資產,反而是替自己加薪發獎金,或是到高級飯店渡假開會。這對老百姓來說實在是一件太令人感到憤怒的事,平時這些企業賺了錢也沒有回饋到員工身上,稅是能逃就逃,現在出了事又逼得政府非救不可,好不容易救回來了卻又是這種表現。 誠實的納稅義務人看到不氣結嗎? 台灣在這一波中受傷雖淺,但是因為世界景氣影響太深,我們是一個依賴進出口貿易的國家,所以內部的問題也不少。為了鼓勵大家出來消費花錢,政府舉債發行了「消費券」,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活終市場創造內需。 而由於台灣外貿連動關連性太高,導致出口市場迅速萎縮,於是高科技業受傷就重了。高科技業向來是台灣的金雞母,也是台灣力保世界科技地位的核心,因此政府有這個共識不能讓高科技業倒。開始設法為高科技業者找解套方法,又是說服銀行,又是提供低息貸款,又是延遲償還期,又是免稅,甚至還想做媒人幫忙整合,做了那麼多無非就是希望國內的明星產業不要出狀況。 現在政府連不動產都要救,問題是,救不動產市場有這個迫切必要性嗎?我真的一點也不認為。 首先,國內不動產的企業經營方式長期以來幾乎做的都是無本生意,往往為了蓋一個建案成立一家公司,用土地名義向銀行借貸,拿借貸的錢來蓋房子,於是開始銷售預售屋。好的情況全部銷完了,工程完成了,錢賺到了也還了,公司收起來。情況相反的話,銷售欠佳,利息繳不出來,工程做完了卻無法交屋,公司倒了,老闆跑了,消費者哭,銀行也收不到錢,結果查封建物進行法拍再把錢拿回來。這種完全是投機的做生意方式的不動產經營,沒有責任承擔風險,倒楣的永遠是員工,消費者和銀行。政府現在要出手救不動產市場,私銀當然可以說不,但公銀呢?還真荽啊! 再來,國內不動產市場的價格經常居高不下,往往市面上的行情比起政府公告的行情高出許多。即使市場景氣已經低迷成這種樣子了,不動產市場仍然紋風不動,不降價就是不降價,老是巴望著有錢人來買豪宅。如果業者自己本身是這種心態導致他活該經營不下去,政府又為什麼要去救?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如果政府出手相救的都是良心企業,都是好人,人民絕對沒有話說。偏偏有些企業家平時對員工刻薄,不注重環境保護,跟地方政府勾結炒地皮搶工程,繳稅又能逃就逃,平時根本就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企業人士,現在碰到一個濫好人政府,這些企業家會突然變得宅心仁厚嗎?想得美!這些企業家不趁這個時候好好的敲詐政府一筆是睡不著覺的,所以又降稅,又免徵什麼,又延長什麼,又開放什麼,一次獅子大開口全要,而笨蛋政府卻連要求他們不要炒地皮,不要炒房市都說不出口。 這種企業要救嗎? 當救市變得浮濫的時候,表面上看起來政府德政,實際上是不是不知不覺地又犧牲了老百姓的權益成就了大企業的私利? 這種完全沒有任何限制與條件的救市措施執行下去,將來這政府財政的漏洞又該怎麼來填補? 不反對救市,但反對救不良的企業;不反對救市,但反對浮濫的救,沒有目的的救,隨便的救。 試想,如果企業家這麼簡單就可以從政府手上要到東西,台灣又有哪一家公司會對自己的經營負責?又有哪一個老闆會對員工負責?又有哪一家公司會恪守「公司治理」的要求?反正把公司做爛了,政府會買單,反正賠錢了,到政府那裡吵一下銀行又開始融資了。不是嗎? 救,絕對可以,但政府必須與企業簽約,必須要有條件要有限制,一定要白紙黑字清清楚楚,不能任由他們予取予求,這太扯。接受救助的企業應該要配合政府,降低主管的薪水,減少拿股票的成數,出國只能坐經濟艙,私人飛機要賣掉。而接受救市的不動產業者要承諾降房價,不炒地皮,不開紙上公司,不亂拿現金出去週轉等。最重要的是,這些企業這些老闆之所以會面臨到今天的狀況,除了景氣不佳,自己本身錯誤的投資難道不需要擔起一點責任嗎?如果不是大家都追求高報酬的商品,這些公司這些老闆會把錢拿去買連動商品嗎? 今天造成這樣的局面,企業家,老闆們,你們都不需為自己的錯誤決策道歉負責嗎?反過頭來對政府要求東,要求西的,不會太過份嗎? 當救市變得浮濫的時候,我們不僅看到企業大老闆們的真面目,我們也再一次見試到什麼叫「濫好人」政府。唉,實在是太呆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