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翻譯經典:五失本、 三不易
2013/10/01 12:27:52瀏覽4112|回應0|推薦3

@翻譯經典:五失本、 三不易
(摘要自:般若理論的研究第69頁\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呂澂著)

道安法師對翻譯(佛)經典的工作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總結性的說法。
五失本:
簡單來說有五種情況是不能與原本一致的
1.語法上應該適應中文的結構。 (胡言盡而使從秦,一失本也。)
2.為了適合中國人好文的習慣,文字上必須做一定的修飾。 (胡經尚質<這是就一般而言>,秦人好文,傳可眾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3.對於頌文的重複句子,要加以刪略(胡經委悉<原原本本十分詳細>,至於吟咏<指頌文>叮嚀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煩,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4.刪掉連篇累牘的重頌(胡有義說<梵本在長行之後另另有重頌復述長行,叫做義說>正似亂辭,尋說向語,文無以異,或千、五百,刈一ˋ而不存,四失本也。)
5.到說另一問題時,卻又重覆前文的部分,這也要刪除(事已全成,將更傍及,反騰前辭,已乃後說,而悉除此,五失本。)

三不易:
1.經籍本是佛因時而說的,古今時俗不同,要使古俗適合今時,很不容易。(然般若經<這裡只舉它為例>,三達之心<佛之三明>,覆面<指佛''舌出覆面''>所演,聖必因時,時俗有易,而刪雅古以適今時,一不易也)
2.要把聖智所說的微言深義傳給凡愚的人理解,時間距離又這麼遠,這也不容易。(愚智天隔,聖人叵ㄆㄛˇ階,乃欲以千歲之上微言,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3.當時編經的人都是大智有神通的,現在卻要一般平常人來傳譯,這更是一見不容易的事。(阿難出經<指第一次結集>,佛未久,尊者令大迦葉五百六通<指五百羅漢>,迭察迭書<互相審察,互相校寫>,今離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羅漢乃競競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豈將不知法者乎?<彥琮引文作:豈將不以知法者而猛乎?>,斯三不易也)

因此,在道安看來[涉此五失,經三不易,譯胡為秦,詎ㄐㄩˋ可不慎乎!正當以不聞異言傳令知會通耳,何復嫌大匠之得失乎?]失本、三不易]之說非常推崇地說:
予既知命,遇此真化,敢竭微誠,屬當譯任,執筆之際,三惟亡師五失及三不易之誨,則憂懼交懷,惕焉若厲.....。

隋代彥琮,在<辯證論>中對翻譯工作又做了總結,還是贊歎道安的說法,並評論其為人說:
余觀道安法師,獨稟神慧,高振天才,領袖先賢,開通後學。修經錄,則法藏逾闡,理眾儀<律儀>,則僧寶彌盛。......
梵典之難易<三不易>,論譯人之得失<五失本>,可謂洞入幽微,能究深隱。
以上所說,是道安在翻譯上的貢獻及其影響。......

 

ps:相關閱讀

## 五種不翻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4%B8%8D%E7%BF%BB

## 為何還堅持「五不翻」的藉口 http://tw.myblog.yahoo.com/jw!so3qZkWTExbaL_GEr7EePezdqA--/article?mid=3415&prev=3416&next=3411&page=1&sc=1#yartcmt
 
## 再談堅持「五不翻」的謬誤 http://tw.myblog.yahoo.com/jw%21so3qZkWTExbaL_GEr7EePezdqA--/article?mid=68380 

## 佛經翻譯中的“四例五不翻''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2/21918.html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glfs&aid=8776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