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風島子民長眷戀 寒食禁火最深情》
2012/05/11 00:11:44瀏覽1067|回應0|推薦4

《風島子民長眷戀 寒食禁火最深情》

常常有人會向前往風島澎湖旅遊的民眾,推薦到馬公市區一家有名的牛雜湯吃早餐;有人則因而感到奇怪,怎麼一大早就吃這種屬於油膩的食品呢?據說是因為澎湖島上多為漁民,出海捕魚回到陸地的時候,飢腸轆轆,需要補充許多熱能,才可以恢復體力。

澎湖有一位非常有才情的張詠捷女士,她為故鄉書寫的《食物戀》書中,提到早年澎湖的漁村,有經驗的人在下海前,會預先再岸邊搭起石灶,熬好一大鍋蘆黍糊,等待又冷又餓的討海人出水上岸來「食燒」。蘆黍就是高梁米,它是澎湖平民百姓的主食,把它磨成粉之後煮的糊粥,就是「蘆黍糊」。

澎湖的雨量很少,貝殼砂石和鹽分混雜的土壤,沒有辦法種水稻,耐旱的高粱,卻靠著點滴露水就可以生長結穗,真是上天給風島居民的恩賜。去了殼的蘆黍米還有個美麗的名字─珍珠米,;清代初年從唐山來到澎湖赤崁定居的張百萬,看見赤崁村民用珠螺醃漬成鹹鮭配蘆黍糊吃,他就到處收購後運往唐山銷售;還因緣際會用這兩樣食物,讓微服南巡發生水土不服的皇帝胃口大開,並讚嘆這是「珍珠糜、鳳眼鮭」呢。

還有一首跟蘆黍有關的澎湖褒歌,充滿了濃情密意,十分動人:
   
蘆黍弄花是好避蔭   土豆開花是好眠床
君若愛來就毋愛返   親像雞腳在纏頭毛

《食物戀》春季的食譜中,有一道“薄餅”,清明節的時候吃的;其中提到包的內餡多為新鮮蔬菜現炒而成,連結到古代周朝立下的「寒食禁火」制度。傳說燧人氏發明鑚木取火的技巧,讓人類從生食到熟食,因而需要材薪;在春季節制火的使用,也就是要讓萬物復甦之際,得到安全的成長環境。在今年清明將屆的時候看見這些食譜的故事,讓人特別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愛護大地、呵護家園的深情。

2011年冬天,我遇見一群台北醫學大學參與青輔會區域和平志工的團隊,隊長李俊育來自澎湖,他在學校參加  。李俊育念的是牙醫學系,當他參與志工服務之後,想到自己家鄉的醫療資源比較貧乏,於是努力爭取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到澎湖服務,得到熱烈的支持。從服務過程的照片中,可以看見年輕人拜訪村民、坐在地上聽阿嬷訴說身體的狀況;他們幫高中生舉辦生物醫學研習營,讓高中生早一些了解到醫學院校的特性;他們幫小朋友檢查口腔、觀察寄生蟲標本,還學習操作一種生物科技實驗-生化DNA電泳,讓小朋友知道維護衛生健康的重要性和方法,同時開啟學習的奧妙。

我們節目曾經介紹〈天涯海角 青年郵差彩繪彩繪家鄉的臉譜〉。

實際上,2011.09.17那天,青輔會林辰彰副主委跟他幾位同事邀請我們幾位民間人士,前往馬公訪評青年郵差的社區行動團隊,藉機還一起拜會了曾經集資取得家鄉沙灘經營權的隘門社區發展協會,(這個協會的相關故事點此)。

協會理事長李文智先生和他的夥伴們,陪我們沿著海岸線走往林投公園;照片上無垠的沙灘,從隘門經林投到尖山(有三支發電廠煙囪那邊),主要由貝殼、珊瑚碎屑、有孔蟲遺骸等組成,很漂亮也很珍貴。途中有很多林投,林投公園內有一棵被颱風吹倒卻仍堅毅不拔的黃槿,還有頗具特色的廁所─用咾咕石築牆,咾咕石是來自大海的珊瑚礁。

家鄉的食物讓人眷戀,家園的深情讓人眷戀,風島子民讓這份眷戀綿綿不絕地傳揚四方,讓人心動,很難忘懷。

*參考資料:《食物戀》作者:張詠捷  野人文化出版
*感謝「北醫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提供照片

完成於2012.03.17
播出日2012.03.21

( 在地生活台灣離島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6442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