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 風島護沙人》
2010/01/12 16:05:23瀏覽1547|回應0|推薦2


東北季風的腳步已經來到台灣,以及金門、馬祖、澎湖等外島了。想起三十多年前從國防醫學院高護科畢業、抽到分發至海軍澎湖馬公醫院的派令、搭台澎輪頂著八級浪首度來到馬公的時候,也正是東北季風初起的季節。

     當年的海軍醫院位在馬公鎮上,病房建築是簡單的平房,風聲、波濤聲常常響在耳際;住在當地的同事們,偶爾會從家裡帶來一桶水煮的花生,滋味非常甜美,讓我們的體重都有揚升!

服務澎湖的一年期間,我們曾經花時間去找河流,卻遍尋不著。直到近年,有比較多介紹本土的書籍出版之後,才了解澎湖列島在漲潮時,可以看見的島嶼有64個;群島的地勢是由南向北傾斜,最高海拔是大貓嶼的79公尺,到北端的目斗嶼時,已經只剩14公尺,約相當於平常公寓的五層樓高。由於缺乏高山,冬天時雖然有冷鋒南下,但是平坦的地形無法讓氣團抬升來促使水氣凝結,因此不容易像北台灣有綿綿的冬雨。而在夏季,則因缺乏水氣,相對溼度低,所以也不容易降雨。這種沒有屏蔽的平坦地形,讓東北季風長驅直入,風速高,天氣冷,雨量低。這種地形氣候,不容易切割出河流,水資源是特別珍貴的。

離開風島數十載,最近我前往澎湖探訪河川巡守隊,澎湖鄉親所組的河川巡守隊,巡守重點是在海岸。他們發現,海岸的垃圾有許多是其它地方漂來的。也在這回的拜訪之際,聽見有村長護沙的動人故事。

    原來那是位於湖西鄉、鄰近機場的隘門村村長李天育先生,因為發現村子裡的海岸線有退縮現象,土地流失,因而發起了「護沙行動」,引起眾多迴響。談起沙源流失,他們認為不當挖沙是主因,二十多年前,當地被大量挖沙,連一般居民也都一牛車一牛車地把沙子運回家當養豬用的堆肥沙堆,混合豬雞糞尿和廚餘等有機家庭垃圾,作成田間的有機肥,卻回填大量瓶罐、塑膠袋等廢棄物,使得蔚藍海灣面目全非,讓人們難以親近。我們在現場看見有海堤,想起台灣許多海岸線因為興建漁港、築海堤而造成地貌改變,所以建議他們要找出沙源流失的真正原因。

     李天育先生從民國87年開始當村長,他自行創造出「駕木樁立網收沙」的方式。木樁粗2吋,高2公尺,埋入沙中約60公分;由東側到西側,每相隔40~50公尺,駕一道網子。從東北季風到來時開始,直到清明節期間,就是收沙的期間,幾年下來的成效非凡。

     隘門這片無垠的沙灘,從隘門經有名的林投公園,連綿到尖山,主要由貝殼、珊瑚碎屑、有孔蟲遺骸等組成。如果有到墾丁國家公園的貝殼沙展示館、從放大鏡下觀察過貝殼沙的人,就會想起那燦爛奪目的美沙,是大自然賜予的瑰寶。

而生長在像澎湖這種乾旱、強風、鹽害的環境裡的植物,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葉子需要加厚、葉表有毛、還要有很發達的儲水組織,才能存活下來,真不簡單。

海灘委託民間經營的政策,必須是公司組織才能參與投標;李村長他們認為社區自己來照顧沙灘才是正途,於是發起全村認股成立公司,最小的股東出資一千元認一股,最大股東出資六萬元,募集了106萬元的資金,跨過一百萬元的公司門檻,「隘門社區休閒開發公司」就此誕生。

一路走來,隘門沙灘恢復了美麗的風貌,成了澎湖資源保育和社區環境經營的標竿。他們還遇見政府實施

風島護沙人,傳遞出關心環境、留住社區紋理的歷史篇章,十分動人。

                             完成於   2009.10.10

                             播出日   2009.10.17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368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