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15 00:58:35瀏覽1920|回應1|推薦2 | |
《走讀古台北城 》系列之二 日本人佔領台灣後,曾以台北府衙門作為軍隊臨時駐防之地,府衙是知府的辦公處,位置在如今的館前路北段和重慶南路之間;日本殖民政府於1915年拆毀台北府衙門,將衙門前的一對大石獅子移往新公園,放置於「急公好義坊」牌坊前;這對石獅子可能是清代台北府衙唯一存留下來的古物,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 台灣最早的電台也在古台北城裏。1931年設立「台灣放送局」,位置就是現在的228紀念館。電台在公園中設有石造的放送亭,內有喇叭,可以傳遞廣播的聲音,1945年,許多人在這裡聽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訊息。 光復後改組為「台灣廣播電台」,1947年的228事件中,扮演政令宣傳和報告事件處理經過的重要媒介。1949年,改為中國廣播公司;1996年,由於其在228事件中的歷史意義,所以作為228紀念館所在地,陳列受難者遺族和各界人士提供的罹難者遺物和書信,以及當年的文獻和出版品,二樓則有死難者群像、白色恐怖和各種佈展,在在提醒我們:莫再發生這種的不公不義不幸事件。 台博館前面那對銅牛的故事也很精采。有一說是日治時代昭和十年(1935年),日本為紀念統治台灣四十週年,特別盛大舉辦了「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博覽會,地點在現在的台北火車站那邊;當時日本關東軍扶持的滿清遜帝溥儀已在中國東北建立了「滿州國」,滿州國特別致贈這對銅牛給台灣總督中川健藏,做為慶祝的賀禮。這對銅牛後來安置於台灣神社之前。 根據細心的讀者利用數位典藏資料,翻查昭和年間《台灣日日新報》,發現這對銅牛並非一對,西側那隻銅牛是旅台日商川本澤一訂製獻給台灣神社的;東側那隻銅牛則遠來自北海道小樽仔(紀念箱館戰爭腹面刻有大東亞共榮圈地圖),最早銅牛也是放在台灣神社,台灣光復後,台灣神社被拆毀,這對銅牛轉給臺博館收藏。 另有一匹銅馬,許多人想從馬腹底下探索秘密。話說日治當時,台北城內有兩座主要的神社,一是台灣神社,建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位於現在的圓山大飯店;一是建功神社,建於昭和三年(1927年),位於現在的台北市植物園裡。這兩座神社,隨著日本戰敗投降後,都已遭到拆毀的命運。 這匹銅馬是否可能是來自這兩座神社之一呢?根據部落格中〈台灣護國神社〉篇章看來,銅馬來自建功神社的可能性很高。 走出新公園,走到博愛路162號,有個標示著「帝國生命會社舊廈」的古蹟標誌牌,原來這裡是台灣保險業萌芽之處。鄰近的台灣銀行,則是金融界先驅,創立於1899年,那個時期的台銀,猶如台灣總督府的中央銀行,台灣有自己的台幣,紙鈔就由台灣銀行發行,有一圓、五圓、十圓、一百圓面額的紙鈔;各面額的紙鈔背面都印上鵝鸞鼻海邊和燈塔的圖案,只有百圓面額的紙鈔多了檳榔樹。台灣銀行新創之初,就快步向海外拓點;1910年之前,廈門福州汕頭等城市都已設有分行,1911年挺進上海;後來不斷地向世界邁步,陸續成為新加坡倫敦紐約印度孟買金融街上的成員。 台灣銀行在上個世紀的國際化,跟「頭取」(等於我們熟悉的稱呼─董事長)柳生一義有關,他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1910年出任台銀頭取,長達十幾年的任期之間,到歐美考察,被認定對台灣的財政發展有貢獻,所以在新公園東北角,如今至聖先師孔子銅像的基座上,原本站立的銅像,就是柳生一義。 穿過建國里一個小小的巷弄衡陽路84巷之後,朝武昌街一段頭這邊走到台灣省城隍廟,掛滿紅色燈籠的廟中,大大的燙金字體「你也來了」,提醒大家要遵守善惡分明的處世方針。這裡的經營團隊經常舉辦各式講座,海關博物館退休的葉倫會館長都會傳遞講座訊息,更是親自帶領男女老少來古台北城散步,歡迎大家多多親自參加,去了解和體會這個城市更多的生命脈動和深度意涵。 完成於2011.10.31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