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談台灣的前世今生》系列之三
2011/05/31 17:28:12瀏覽1267|回應1|推薦0

《淺談台灣的前世今生》系列之三

大概是因為人類對於時間的感受,有所謂的一年四季更迭吧,生物學、生態學最愛將生命史的 35 億年比喻為一年 365 天。如此一來,則元旦零時出現第一個生命,然後直到 11 月 2 日,生命「爆炸似地劇增」,古生代( Paleozoic Era )登場,大約 11 月 2 ~ 9 日期間,藻類大量湧現,那時全球大致是海洋世界,而無脊椎動物漸次活躍,一般說是寒武紀(Cambrian)(距今約5億7千萬年前-5億1千萬年)及奧陶紀(約5.1億年前—4.35億年前),三葉蟲就是這個階段的遺留物。奧陶紀之前後,平坦的陸地出現,植物登陸。

~11 月 16 ~ 19 日期間,聽說節肢動物自海洋上岸;
~11 月 19 ~ 25 日之間,演化成為昆蟲;
~ 11 月 25 日以迄 12 月初,爬蟲類現身;
~ 12 月 2 ~ 7 日,也就是 2 億 8 千萬至 2 億 3 千萬年前,兩生類在生界舞台活動,以及隨後大量消失。地質年代說是志留紀、泥盆紀、密西西比紀、賓州紀及二疊紀。上級節目中曾提到這個階段,約在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此時相當於地質時代的「三疊紀(Triassic)」,岡瓦那大陸和勞萊西亞大陸又相連在一起,科學家將之稱為盤古大陸( Pangaea ),廣泛的造山運動興起, 從而造成地球大氣流動的鉅變,據估,百分之 3 的生物滅種,古生代結束。

~12 月 7 ~ 24 日是謂中生代( Mesozoic Era ),也就是 2 億 3 千萬以迄 6 千 5 百萬年前期間,地質年代又劃分為三疊紀、侏儸紀及白堊紀,分別代表恐龍出現(生蛋的哺乳類亦已形成)、恐龍特化且鼎盛、恐龍滅絕而現代鳥類現身。據說在北美洲與歐洲仍然相連接的 6 千 5 百萬年前,台灣島曾經冒出海面,它目睹大浩劫而為恐龍送終,但不久之後旋又下海沈睡。

~12 月 24 日,台灣島驚鴻一瞥出現後又消失,新生代( Cenzoic Era )正式登場。新生代亦即哺乳類動物興起,且最後人種一統天下的局面,但以綱、目、科、屬、種的概念區分,人科大致出現於 8 ~ 5 百萬年前,也就是 12 月 31 日早晨 4 時至 11 時 30 分。

~12月31日,生命史 365 天的最後一天下午 2 時 30 分至深夜 10 時,南猿活躍;大約 250 萬~ 300 萬年前,也就是下午 4 時 30 分至 5 時 45 分之間,所謂“人屬”才出現;而直立原人必須至入夜 9 時至 10 時 15 分之中的某一時段,始告演化而出;至於現代人種,是夜間 10 時 45 分以降的故事(大致被認為是近 50 萬年前的事情)。

~12月31日,深夜 11 時 30 分至 11 時 58 分 30 秒,屬於人類的舊石器時代;
~12月31日,於 11 時 58 分 48 秒,文字史出現;
~12月31日最後 2 秒鐘,工技理性、科技文明興起, 20 世紀就是最後 1 秒。
~在地球生命年曆中,台灣島係於 12 月 31 日下午 5 時 45 分,浮出海面。

從前面生命年曆的 12 月 24 日以降,台灣島至少上升三次、下沈二次,然而,無論是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大區隔的地質、陸塊大變化,或台灣島的沈浮,原理都屬於地球內部熱升冷降,循環不已的球體對流,以及它所引發的中洋脊及環太平洋邊緣的隱沒帶效應。整個地球仍然是個高熱的流體。

永遠相對年輕的台灣島,提供古老冰河期逃亡潮的北半球生界最後的生機,海拔四千公尺的垂直變異,正可收容北自阿拉斯加,南迄赤道,天南地北、各路孑遺來台落籍。
在漫漫的時間長河中,人類在地球的時間實在很短,但由於科技的高度發明和運用,推測與地球產生溫室效應有關。我們處於地球的一隅,如果海平面上升10~20 公尺的時候,海水將會從關渡淹近來,台北又將回復成為湖。這大概是為甚麼在相關的報導中,會指出台北盆地是風險很高地區之一的原因。

而從姜國彰老師彙編的《臺灣的地質史與臺東地質簡介》,提到2009年五月七日,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江博明先生,在中華民國地質學會的年會上,以「長摘要(Bor-Ming Jahn, 2009)」發表了對古臺灣構造演化的新觀點。他認為「古臺灣」和「古日本」原生成於珠江口附近,新生代早期的左移運動,將它們錯移數百公里至現今的位置。

其主要的論證如下:

  1. 橫山(Yokoyama, 2007)從南韓、中國東部約5000個「獨居石(monazite)」釷同位素的定年及地球化學分析,推斷始新世(Eocene)雪山山脈的沈積物是沈積於現今廣東珠江口附近。所以說,臺灣最早為「揚子陸塊(Yangtze craton)」南方的二疊紀沈積物,Yokoyama的研究支持了江博明的論點。
  2. 古臺灣最老的岩層,由西向東為「佳里一號井」的二疊紀大理岩(250 Ma)、「大崙溪」的侏儸紀花岡岩(190 Ma)、「南澳」的白堊紀花岡岩(90 Ma)。日本列島由西向東的古地層也是同樣的分布,而中國東部的「古南海混同雜岩」亦復如此。合理的解釋是古臺灣與古日本都在二疊紀發源於「華南古陸(South China craton)」的南方,因古太平洋板塊向西的隱沒作用,形成「古南海混同雜岩」。
  3. 可能在白堊紀晚期至新生代早期,古臺灣與古日本因古南海張裂所生成的左移斷層,開始向東北錯移至現今的位置,精確的移動年代尚不清楚。澎湖「花嶼」安山岩中的鋯石(zircon)核飛跡定年為65-60 Ma,以及中國東南沿海火成岩的古地磁序列,支持這樣的看法。
  4. 台語有一句俗諺「沈東京、浮福建」,可能是形容沙洲的變遷,但從科學的研究角度來看,似乎也頗符合台灣島塊升降的意外比喻。而地球的動態變遷,實在是非常複雜、非常深奧、又富有哲理的課題,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探索的領域。

 完成於 2011.04.05
播出日 2011.04.20

*參考資料: 《台灣生態學會期刊》〈台灣自然史〉 
                                                   作者:陳玉峰                
                     《臺灣的地質史與臺東地質簡介》   
                                                   彙編:姜國彰
                     《台灣一億五千萬年之謎~身世大公開》
                                                   作者:陳文山  繪者:江彬如   遠流出版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5274735

 回應文章

小江
間冰期
2011/11/11 23:10

小江補充一下:

(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

從 Riss 里斯冰期結束後,世間萬物即有新的更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