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4 17:24:40瀏覽1702|回應2|推薦0 | |
《我的通學路》專題寫作得獎囉! 今天的故事跟2010.01.13播出的【 SOS 我家門口的公園要被剷除了?】有關。 去年我們前往那個社區參與搶救公園行動的時候,結識了社區居民;今年年初,其中一戶人家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小孩─張家銨,跟班上四位同學想要參加教育部「清淨家園 永續環境」專題寫作比賽,家銨小朋友的爸爸打電話徵詢我的看法。 因為主要的指導者是導師,所以張先生跟我結伴去私立中山小學拜訪小朋友們的導師─廖老師;經過討論,我建議主題訂為【我的通學路】;廖老師加了一個副標題~揭索家鄉守護生態的記憶寶盒。我們把參與列為一個學習方案,訂了課程目標: 我擔任過「自然步道協會」兩任理事長,2009年6月才卸任,參與推動「自然步道」的理念近20年了,最期盼的就是住家週邊就有好的散步路徑,而這份期盼,要靠喜歡散步的居民、發現社區沒有友善的散步路線時,會向公部門提出改善要求,才可以實踐。此外在參與推動社區大學運動12年以來,因為在木柵一帶走動甚多,發現各學校旁邊都有精采的人文和自然資源,有許多所學校已經整理出豐富內涵的學習手冊;與此同時,卻有許多小朋友上學都不走路了,大都是父母用汽車或摩托車接送,沒有走路觀察季節更迭,沒有看見人文變遷,其實是非常可惜的。有幾個縣市的教育部門在推動「通學步道」,好像也沒有很大的迴響。 有了上述這些背景,所以我幫忙規劃三次行腳課程,分別在三個星期六進行。以張家銨小朋友家為中心,找出輻射狀的三條步道,分別從中山小學、景美國小、政治大學等地,走回位於忠順里的社區。在此舉出一個觀察點來做分享: 第一次行腳的第四站:Z通學路上小山丘 溪流海濱密碼藏 林投是海邊常見的樹種,是很好的定沙防風植物,台灣大學張文亮教授稱呼林投是偉大的航海家。
這群小朋友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下,把行腳課程架構出下列圖表:
而所謂「種子育成的驗收」,做法上是由五位小朋友把先前行腳課程的觀察重點製作圖卡,然後帶全班同學到第一條通學步道去散步,並作解說,由導師陪同進行。 這個專題研究最讓我感到有意義的是「跨域學習」,由於張家銨小朋友的父母具有水利工程方面的背景,當他們認識了孩子學校旁有一座人工湖─名叫「萃湖」,隱密在濃蔭中,水質卻不太理想、水量有不構豐富的時候,隨即跟小朋友討論如何改善問題?他們設計問卷,並實際前往萃湖旁的木柵公園訪問民眾,從結果得知,這一帶是民眾使用很頻繁的空間,很有必要加以改善。他們想到木柵動物園有雨水貯留設施,說不定這裡也可以做雨水的收集。所以他們查閱氣象資料,並依據內政部建築物雨水貯留利用設計技術規範,再以四則運算,計算出雨水收集的成效,還拜訪當地里長,取得里長對此案的支持。 公式如下列: 我在木柵公園、萃湖進行教學多年,但是從來沒有想到用雨水貯留來增加湖水的考量,所以這回有機會參與小朋友的專題寫作,激盪出活化萃湖的藍圖,可以說獲益良多。我也想,從社區著力,為學童們建構好的通學路,引入許多家長的專長作為教學資源,實在是學校教育很可以努力的方針。 完成於 2010.05.09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