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攜手蘭陽平原 宣示護河盟約
2010/06/26 20:52:02瀏覽1335|回應0|推薦2

《攜手蘭陽平原   宣示護河盟約》  

    今年6/5~6/6兩天,在宜蘭舉辦「第五屆全國河川NGOs會議」,這是由民間發起的水資源相關課題的論壇,今年會議的主題是【極端氣候下河川與水資源教育】。負責場地佈置和接待任務的是宜蘭、羅東社區大學,他們用三條布幔裝置藝術,代表“川” 流不息的:藍天、綠地和人心的熱忱,讓人印象深刻。宜蘭縣林聰賢縣長也是第一位參與河川會議的地方首長。發起河川NGOs會議的林朝成教授也是宜蘭子弟呢。

  2009年發生了8月8日重創台灣的莫拉克風災,在國土遍體鱗傷的此刻,河川會議中,政大地政系徐世榮系主任為我們娓娓道來《國土規劃與水資源管理和治理》,他提出國家發展的思維與路徑必須予以改變,以法律和政策支持農業及農地的─「生產、生活及生態」的多元價值,明確要求進行典範的移轉(paradigm shift)。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彭揚凱理事提醒我們,從空間面向來看,過去從區域計畫、縣市綜合發展計畫、都市計畫新訂、通盤檢討、個案變更審議等等,基本上是缺乏水資源面向的思考評估,因此在訂定〈國土規劃法〉的此刻,政府和民間都應有所作為。


  
  積極從事田野研究的地球公民協會蔡卉荀研究員,用「飲鴆止渴」來形容台灣灌溉用水面臨的威脅;我們從衛生署自1982~2010年間,針對國人死亡原因的統計,連續28年排行第一名都是「癌症」來對應這篇研究報告,讓人不勝唏噓。蔡卉荀研究員指出,位於仁武與鳥松的曹公新圳,因有一部份區段是水利署管轄的區域排水道,獲得中央挹注經費進行該區段的「灌排分離」工程,附近用曹公新圳灌溉的農田便可以取得不受污染的乾淨灌溉水。由此看來,作為與不作為之間,充分彰顯了施政者的格局與氣度,也凸顯了這個國家大多數民眾忽視環境保護行動的生活價值觀!

  2008年的河川會議上,中研院研究員蕭代基先生提出《自然資源的參與式管理與地方自治制度》,讓參與者記憶深刻,並且認為這是需要長期推動的目標。值得欣慰的是,經過幾年來的持續互動,有越來越多政府部門開始重視民間參與和資訊公開的課題。水利署楊偉甫署長從擔任石門水庫特別治理方案召集人開始,就致力於這方面的落實,至今仍和民間團體繼續努力當中。2012年開始的中央政府組織再造架構上,水利署和環保署都將隸屬「環境資源部」,國家治理課題經緯萬端,對於我們所倚賴的珍貴水土資源,「環境資源部」將負起神聖而艱鉅的維護任務;而這項任務的達成,也是全體國民的責任,因此,環境教育的內涵和實施,重要性不言可喻。水質保護處的陳咸亨處長提出政府在水質監測改善方面的許多新措施,我們認為都可以更普及化以及更廣為週知。

  北宜高速公路開通後,來來往往的車流不息,但在眾人南來北往當中,可能很少有人思及,穿過雪山山脈長達12.9公里的坪林隧道,由西(坪林端)往東(頭城端)是下坡,地面集水區的分水嶺是湖底嶺,距坪林9公里;分水嶺以西屬於北勢溪流域,碧湖溪、四堵溪原本都流入北勢溪;由於隧道的貫通,如同打一口橫的排水井,隧道西側原本流向北勢溪的地下水,被引向隧道,最後由東口流出。從1992年到2008年,持續進行17年的「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研究指出,坪林隧道東口的流出量每秒500公升,相當於一年有2,000萬噸的地下水由此流掉(註:參考《台灣的地下水》~陳文福著,遠足文化出版P.98)。這種非常專業的資訊,在現實生活中似乎距離民眾很遙遠,因此,本屆會議特別邀請丁澈士教授進行一場主題演講:【台灣水利資源 開發利用新思維】,提出對於水資源的經營管理,水政單位應具有多元思維,特別要嚴謹面對救命水─地下水資源的教育、研究、保育與開發利用、管理的問題。

  本會議其實還希望能發揮「河川工作者工作坊」的功能,所以安排了幾個案例分享,期盼藉由各地的實務經驗,互相激勵與互相學習。羅東社區大學的陳財發先生在分享【悠遊宜蘭河水路】教學案例的前言提出:「山永遠知道它最初的面貌;水永遠懷念它流過的地方。」這段話跟台東延平鄉的鸞山部落布農族阿力曼先生說的話好像,阿力曼先生認為我們硬要讓河流束在一個固定空間是完全違反自然的,他說:「河流是很可愛的,它想念你的時候,就會轉回來看你,堤防是圈不住的!」原來,我們台灣的原漢之間,對於河流有這麼相近的哲理。

  宜蘭社區大學前任校長、也是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前任理事長張捷隆先生,在去年接下辦理第五屆全國河川NGOs會議的棒子之後,回到宜蘭隨即開始召集師生,並且邀請到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宜蘭縣政府前工務處長呂學麟先生運籌帷幄,讓本屆會議的籌備工作順利進行。6/5 當晚,大家進入住宿的房間之後,發現有個漂亮的水杯,杯蓋上掛著一張卡片,告訴我們,這是從台灣各地160口井抽水比賽、獲得第一的深溝淨水場3號井的甘泉,真是又動人又體貼。


  這次會議的戶外行動教室選擇的是宜蘭河接近市區的河段,我們看見有祖孫三代來參與學習;還有騎自行車在河堤兜風的當地居民,高興地停下來跟大家打招呼的溫馨畫面。我想,帶著孩子參與河川會議擔任引言人的杜文苓老師想必對此也感觸良深:孩子讓人想加以呵護,讓人感到希望有所寄託!

  河川會議地點─宜蘭大學校園有一棵超過五層樓高的細葉南洋杉。它怎麼可以經歷數十載的強風襲擊呢?推測是因為它是小樹苗時就被種在此,根系發達才能屹立至今!

  一棵樹,教導我們紮根站穩的道理;多元、深度的對談,讓我們朝優質公民的方向邁進。參與是最好的學習,從這裡可以得到印證。相關訊息請參閱「織台灣水網」的網站。

完成於   2010.06.13
播出日   2010.06.16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416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