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4 14:04:53瀏覽1385|回應0|推薦1 | |
【員山好山水 內城心社區】系列之三~99個社區故事 內城社區在整個社會變遷的過程中,跟其它地方一樣面臨「高齡化社會」的情形,特別的則是跟戰爭有關的部分;他們村設立第一個「柑仔店」(雜貨店)之後不久,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戰後,內城村開始有軍人的進駐,人口突然增加;民國38年(1949),國民政府從中國大陸撤退到台灣後,又有大批的軍人進駐內城村,甚至傷殘者也進來內城村,民國44年(1955)4月,成立了台灣省政府管理的「員山榮譽國民之家」;46年(1957)7月改制為「員山榮民肺結核醫院」,隔年7月改為「員山榮民醫院」,以收療榮民、榮眷慢性病患為主。而隨著榮民、榮眷的凋零、逝世,才改為全面辦健保門診即一般住院醫療。 由於榮民們來自大陸各省,後來內城居民戲稱榮民醫院為「三十六省」。這些榮民、榮眷的人口數可以支持一位鄉民代表及縣議員當選,影響力很大。而由於設立醫院引進了電源,內城村也開始有電使用。 隨著時光流逝,榮民榮眷日見凋零。簡裕鴻總幹事帶領我們前往眷村時,遇見楊德國老先生,談到落腳宜蘭數十載,早就習慣了這裡的環境;言談間,對昔日戍守金門的軍旅生涯仍舊充滿了難忘的回憶,熱忱地引我們到屋子裏看一本《碧血丹心~古寧頭戰役60週年》專書,還有帽子。 在楊伯伯濃濃鄉音之中,一小段的生命故事,由於文字留下的印記,似乎已經讓他回味無窮,也感嘆很多。他說他已經不會想回大陸老家,除了因為年歲已高、原鄉的的音訊渺茫之外,其實也是領悟了「駿馬堂堂出外疆,任居隨地建綱常;年深異境猶吾境,時久他鄉即故鄉」的哲理。看見他孤單一人,社區協會偶爾就來訪視一番,我們站在老榮民早年使用當地石材興建的低矮房子前,想到遠離家園的一群遊子,想到「旦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需薦祖宗香;蒼天有感相庇祐,三七男兒永吉昌。」讓人對時代的巨輪裏,生命的出路、生命的傳承,充滿了感慨,也因而覺得要珍惜善緣,和氣相處。 相處之道很重要的是「關愛」,我們在內城社區看見了這個內涵。家鄉事業有成的子弟,回想到河流中原有的珍貴魚種─香魚,設法人工復育養殖成功之後,捐助社區營造經費,打造早年水道情景,小小的拱橋代表的就是香魚的身影。那鑲嵌在田中的山水,連接到無邊天際,適合腳踏車慢行,更適合散步凝思。 總括來說,這裡也是悲歡離合的故事持續不斷的地方,只因有了關懷行動,讓我們有機會歇腳聆聽,滋潤心靈;而我們有機會在空中,跟四海之內的聽眾朋友分享這些生命故事,縷縷的唏噓與溫暖,油然而生! 完成於 2010.04.24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