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06 21:07:23瀏覽3777|回應1|推薦17 | |
2001年6月,我人在法國流浪,憑著學生居留證,我買了一張歐洲公民才能買得到的「Inter Rail」歐聯票,可以在二十二天之內,不限次數地在「德國、奧地利、丹麥和瑞士」四國之間來回乘坐火車。雖然有「22天」的限制,但少了交通經費的壓力,也是另一種自在,尤其是在消費很高的日耳曼國家。 車票第一聯的票根清楚記載我的使用日期和區域,後面除了一張使用說明之外,就是七張空白表格,每張可以填寫六次行程,我只要在每次坐火車時,自行將日期、起迄點寫下,等查票員查票時,蓋上查票章就行了,就像是小時候在玩的火車遊戲。而這場火車遊戲,在後來為了躲開雨天而「盡其所用」的情況下,連最後一張的「背面」都被我填滿了! 二十二天跑了三個國家(瑞士後來沒去),大小城鎮26個,這一趟不斷在移動的日耳曼之旅,雖是「走馬看花」式的奔波勞累,卻也是另一種有趣的旅行經驗,不但坐火車坐得很過癮,更感覺歐洲真是個無國界的地方!
第一天:巴黎→ 德國Baden-Baden 從巴黎進入德國前的這段旅程中,我可以憑「歐聯票」買到打對折的火車來回票,這種「買一送一」的優惠,對旅行者也是莫大好處。於是我經過法國東部的大城――史特拉斯堡,再轉車進入德國的邊界城市――Kehl,自此開始使用我的歐聯票,直接前往我的第一站――Baden-baden。 對Baden-Baden這個小城鎮的認識僅止於有個古羅馬浴池和黑森林入口,雖然兩者我都沒進去,但這裡的一片林蔭公園足以教人心醉......
第二天:德國Baden-Baden → 海德堡(Heidelberg)→Mannheim 離開黑森林小鎮到不遠的海德堡,之前已聽好幾個人說這個老城的美,她自然成了我的必訪之地。但這裡的青年旅社已客滿,其它旅社則所費不貲。幸虧我省錢的腦筋動得快,乾脆坐火車到十五分鐘車程的另一個城市――Mannheim住青年旅社,反正這回坐火車不用錢。也因為這樣,意外發現在萊茵河畔的Mannheim,碧草如茵,夕陽將盡時,男女老少在綠地上逐球、野餐、閒臥,讓我迫不及待地加入他們,並在河邊餐廳享用一頓輕鬆的晚餐......
第三天:海德堡(夜宿Mannheim) 許多德國城鎮出了一種「卡」,在固定時間內可以憑卡乘坐交通工具或參觀著名景點,或免費、或折價,而「海德堡卡」只要花約六倍的公車價,就可以在兩天內免費坐車、進出博物館等地,還可以坐纜車上城堡、童話樂園。 逛完海德堡之後,深深覺得這不僅是一個愛植物的民族,也是一個愛小孩的民族,不然怎會有這麼多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流傳全世界?而那輛內部古董似的纜車,不也可愛得像是用來討好小孩子的......
第四天:德國Mannheim →海德堡→Mainz 今天才知道原來「歐聯票」還是有車種限制的,為了不補差價,我答應查票員下一站就換車,沒想到這一飆就飆到了法蘭克福機場,離我要去的地方已經不遠,但是這月台一換,就花了我半個多小時,還差點跑到登機室去,算是見識到了這個國際機場站的浩大氣勢與複雜性。 Mainz的青年旅社雖位居市郊不太方便,但設備還挺不錯,雖然住的是五人房,但是當晚只有兩個人住,衛浴廁所全在裡面,設備實用、體貼;而窗戶一打開就可見萊茵河流過眼前,窗明几淨,是很舒服的住所......
第五天:德國Mainz → 慕尼黑(Műnchen)→ Augsburg 到Mainz原是為了「舟遊萊茵河」的,但天氣很差,決定先到東南部的慕尼黑。可惜我在慕尼黑的遊客中心遇到了「納粹豬」,讓我只想儘速離開這裡,便訂了一張到Dresden的臥艙票。 出發前,我將行李寄放車站置物櫃,又搭了火車到一小時車程的Augsburg晃晃。這個位居交通要衝的小城,戰後重建的仿古街道與兩旁建築,雖然少了歷史感,卻多了更多的秩序,也讓人警覺到德國人的復甦力。 還是決定把爛天氣的週日留給博物館,於是去車站退了預定位,然後住進Augsburg青年旅社......
第六天:德國Augsburg → 慕尼黑 → 奧地利薩爾斯堡(Salzburg) 回到慕尼黑,光是兩家博物館就讓我逛得兩腿發痠,舊市區雖然不大,東西卻很豐富,到處都生氣蓬勃。尤其當老市政府哥德式尖塔上的音樂旋轉鐘在下午五點整再度運轉時,廣場上打閃光燈的次數和打傘的人一樣多,每個人都在下面守著那幾尊君權時代留下的貴族娃娃不忍離去。 天氣惡劣得讓我有點受不住,我想換個國度也許天氣會好一些。於是我提早到東邊的薩爾斯堡,算是入境奧地利。但一切也只是自我安慰......
第七天:奧地利薩爾斯堡 從昨天一進薩爾斯堡的青年旅社開始,就不斷地感受到音樂的氣氛,莫札特、The sound of music等等,不絕於耳,所有愛古典音樂的人,都像朝聖般地自全世界聚集到這兒來。 正在想念家鄉的肉羹麵時,很難得在歐洲發現以「台灣」為名的餐廳。一進門,老闆就用中文向我問好,後來我們幾乎都用「台語」在溝通,果然很有「台灣味」。可惜的是,菜單缺少這一味,常希望能在國外找到「台灣小吃」,這回又失望了......
第八天:奧地利薩爾斯堡 → 湖區(Salzkammergut)→(夜車至)德國科隆(Kőln) 上午在陽光下對薩爾斯堡做最後一次巡禮,大雨過後的別緻招牌,如今更加亮麗、耀眼,它們是薩爾斯堡最美的街景。 行李放在薩爾斯堡火車站後,相機加上簡單行囊,憑著模糊的「湖區」概念搭公車去尋找。駛了一個半小時,見途中美麗湖景滑過眼前,下了公車又坐一小段火車往更山裡去,途中又繞過了另一片湖泊,我在一個無人小站下了車,而湖就在車站門的另一邊! 在天色將逝下,決定再度搭夜車回德國的西部大城――科隆......
第九天:德國科隆 還未走出科隆車站,就先被落地窗前的一堵大黑牆所震懾,赫赫有名的「科隆大教堂」就在眼前。科隆現代化的混亂感和台北有點像,那幾條購物街既像西門町又像東區,萊茵河上的鐵橋,是現代化的實用,卻又多了可親的河邊公園,和氣勢磅礡又深具歷史的大教堂。 這個具工業感的城市,也有很不錯的美術館,包浩斯的龐大幾何型建築中,展的是現代藝術,和不遠處的古典大教堂形成強烈對比。至於幾條寥寥可數的重建老街,只是這現代都會中一個自我安慰用的異數......
第十天:德國科隆→ Aachen→Koblenz→(夜車至)奧地利維也納(Wien) 在不確定這回能不能遊成萊茵河前,先冒雨到附近的一個老鎮――Aachen。她位居荷蘭、比利時的交接點上,是當年查理曼王國的首都所在,有漂亮又古老的教堂、市政府、老街。 在風雨中離開了這個只停留三個多小時的老鎮,由於地處邊境,對內交通大多要經科隆,於是我又回到這個大城市,然後到萊茵河旁的Koblenz,逛逛這個位居萊茵(Rhein)和摩賽(Mosel)河交接處的小鎮。 天氣還是很差,我只好再次對船遊萊茵河放棄,到車站訂臥艙回奧地利尋找陽光......
第十一天:奧地利維也納 選了一家離車站最近的青年旅社,小小的接待室擠滿了想住房和準備退房的人,以及一堆已登記者的行李背包,我和其他人一樣在登記後等了近一個小時才確定床位。 以步行方式遊維也納各景點,其實是有些勉強的。這個神聖羅馬帝國的大都市,所有的金碧輝煌都是其它城市的影子,走到皇宮廣場,覺得這裡像巴黎的羅浮宮,看到其他的大建築物,覺得像是在羅馬;至於大教堂或是前面的馬車,除了屋頂紋路因是拼花瓷磚而有些不同外,其它就更沒什麼新意了......
第十二天:奧地利維也納→(夜車至)柏林(Berlin) 上午到城市的另一個方向去看皇帝的度假行宮——Schloss Schönbrunn,而這裡似乎就是名聞遐邇,皇帝與美女Sissy的愛情故事發生地。這棟建在十七世紀末的橘黃色行宮,佔地甚廣,氣派十足。 翻開地圖,東歐世界就在不遠處,那片未知的土地,對我來說,應該會比西歐具有神秘感,但是還得辦簽證的情況下,我又坐上了夜車前往柏林......
第十三天:德國柏林 在遊客中心,從一堆名為「Youth hostel」的廣告單中,逐一選出地點、價錢合宜的旅社,我直接找了過去。開門的是一個長得很秀氣的中東男子,他用很娘娘腔的聲音說:這裡床位沒有了,不過可以再等一下,「David」會想辦法。老闆「David」終於出現,他雖然塊頭大些,動作還是還「秀氣」,他帶我去另一所公寓睡一個十二歲女孩的房間。 撐著傘去尋找柏林圍牆的遺跡,剩下的只有鑲在明信片上的小水泥塊,以及位於當時西柏林關口的一家「檢查哨博物館」,每個參觀者臉上的沈重表情猶如牆面上的歷史照片以及窗外的天氣......
第十四天:德國柏林→Potsdam 到柏林的主要觀光區看看,才知道重建後的柏林,在現代建築背後,還是掩藏了許多老古董,只是有些傷痕累累、彈跡斑斑。德國人的誠實,將一些半毀的教堂留下,作為永久的見證,是告誡?是提醒?但是,舊區的羅馬式建築和周圍的幾何大方塊並不是那麼協調地相處著。 又到附近的一個小城鎮――Potsdam看看,這並不是計畫中的一站,只是見柏林的許多導遊團,將這兩個城鎮結合在一起,引發了我的好奇心,意外發現這裡的青年旅社又好又便宜......
第十五天:德國Potsdam→ Dresden 在風雨中逛這個多水、多林的小鎮,傘外的瀰濛水氣和湖面連成一片,湖邊公園是以前王宮貴族的度假區,樹林裡的小步道,所通向的宮殿城堡,在這片水氣中換了顏色,多了深沈、多了老練,也多了神秘。 又坐火車到了Dresden,太陽躲開烏雲吊在西邊的天空,火球的光茫照射在黑色的龐大建築體上,將Dresden這個曾經是歐洲最美的城市之一的老城區染成玫瑰色,遠方的圓形屋頂,像是金鑄般的閃亮。 後來因班車問題,只好在Dresden留宿一晚.......
第十六天:德國Dresden→伍茲堡(Wűrthburg)→羅森堡(Rothenburg) 花了四個多小時抵達「羅曼蒂克大道」上的Wűrthburg,這是一條當時羅馬人征服歐洲的路線,所留下的遺跡如今成了遊客的最愛,當然還加上德國人經營城市的方式,讓這裡的城鎮顯得精巧可愛。 輾轉又來到羅曼蒂克大道上的另一個更小的鎮――羅森堡,這也是今晚下榻的地點。青年旅社位於古城牆內,宿舍區躲在一片陰涼的小樹林後面,我那位於四樓的房間內,已經住了兩個韓國人,和一個不願承認自己是中國的香港人......
第十七天:德國羅森堡→Fussen→(夜車至)Hannover 羅森堡是座山城,有保存完好的城牆,充滿了甜美的藝術氣息。每戶人家彷彿在競美似地費心妝點自家門戶,商店櫥窗擺飾,用心精巧而琳瑯滿目,讓人想駐足於每一戶人家、每一間商店門前。 今天繼續走完羅曼蒂克大道上的最後一站――富森,為的是看那座幻境似的「新天鵝堡」,但因這地方位居偏遠,沒有直達的火車線,短短路程,竟花了我五個多小時、換了三次火車才到,抵達時間已是城堡休息的時刻,但還是搭了停在車站外剛好要發車的公車。 好不容易到了城堡面前,瞻仰了十分鐘之後,為了趕最後一班公車,只得再連滾帶爬地回到平地,但還是讓公車給跑了,後來我只好攔了便車到車站趕火車......
第十八天:德國Hannover→ Goslar→布來梅(Bremen) 夜車到了Hannover,在車站用早餐時研究這附近的幾個童話小鎮,最後決定先到Goslar看看。一對童話般的胖老夫婦銅像在城門口歡迎進入童話世界,小鎮的街上,處處是雕花古宅,不然就是木頭交錯牆面的斜頂房屋,整齊而不單調。輕鬆愉快地逛了一圈,又坐火車前往布來梅。 布來梅青年旅社就在衛河(Weser)河邊,房間還算可以,但「集中營式」的浴室可把我嚇壞了,第一次遇到完全沒有隔間的沖澡間,六個水龍頭分兩邊「坦然相見」......
第十九天:德國布來梅→ 漢堡(Hamburg)→丹麥Odense 漢堡因位居河口的重要位置而發展成一個大商港,像是現代版的威尼斯。船從大海入河口,貨物直接運向河邊的大樓門口,使得一排排建築依水林立,大大小小的橋樑連接了這些運河邊的街道。正由於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古蹟多半在大戰時被破壞。 從漢堡進入丹麥已經不是太遠了,坐火車繞了一小圈才到Odense,這裡是安徒生的故鄉。下午九點的太陽還高掛在天空,位於車站旁的青年旅社居然在一小時前,樓主就已經打道回府休息去了,雖然好心的宿客幫我打電話問床位,結論還是要自己到附近旅社另求它宿......
第二十天:丹麥Odense→ Roskild 清新的空氣和耀眼的陽光下,安徒生博物館所在的傳統房舍區,有著更加鮮麗明亮的色彩。這些老房子有著幾乎伸手可即的屋簷,和低到差點抵到頭的門,再配上白色的小窗戶,這麼可愛的環境之下,難怪孕育出安徒生這位世界知名的童話大師。 又從Odense坐火車到Roskild,這是一個小漁村,因為在海灣裡發現了五艘古代維京人的木船而在海邊成立了一家博物館,青年旅社就在這博物館附近,一般旅社的半價,兩、三倍的房間大,乾淨舒適,出入自由......
第二十一天:丹麥Roskild→哥本哈根(Kфbenhavn)→(夜車至)德國Mainz 上午到附近的維京博物館參觀,館內的維京人生活史和造船史,讓我想起小時候的那部「北海小英雄」,以卡通的角度來詮釋維京人,他們從燒殺虜掠的海盜,搖身變成為生存而奮鬥的英雄,但人類最初的發展不都是如此?只是有些對人、有些對動物罷了。但如果文明走到今天,依然是過去的蠻橫作為,那人類的進步除了工具與手法外,還有什麼? 來到哥本哈根有相見恨晚的感覺,這個海港城市有著多樣的面貌,不是只有一尊海邊的小美人魚銅像而已。她的海港從悠閒的港邊步道,慢慢變成市區旁的熱鬧飲食街,人潮與遊艇聚集於此,享受陽光與海風共織的舞曲。 從哥本哈根坐火車到海德堡需要13個小時,只好從陽光正美好的下午六點就上車,又經過同樣的路線返回德國的漢堡......
第二十二天:德國Mainz→萊茵河→法國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 終於到了海德堡,隨即又轉車到Mannheim、Mainz,行李寄放在車站置物櫃,去逛了這個二度造訪,卻是第一次逛的小鎮。逛完Mainz之後,又坐火車去Bingen坐船,準備遊萊茵河。雖然火車上也看得見大部份的河川,但總是不一樣。 天氣不是太好,船上的日本阿婆已經冷得將頭包了起來,等著每一個精彩的景點出現。船上的德語與日語發音播報著下一個景點:右邊是某某城堡、左邊是某某城鎮、中間又是某某城堡,一群人的動向就隨著這些指示,一下子往右、一下子往左、一下子又擠到前頭去看位在水中央的城堡。 只坐了四十分鐘的遊船,在St.Goar下了船,又坐上火車直接打道回Mainz。這趟萊茵河之旅、德國行算是圓滿結束,該是回法國的時候了......
本文節錄自SeeingImage《出走歐陸~留學與流浪日記》,http://seeingimage.myweb.hinet.net/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