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12 00:45:40瀏覽1867|回應1|推薦12 | |
家中不時有訪客是很珍貴的經驗。客人中,有些很投緣,有些會讓主人感覺只是個『招待』。更有趣的是,有時一對夫妻中會分別跟家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投緣方式。更抽象的說,有時志同道合,很投緣的人,會試想著去圓彼此的夢,但不幸的是那種機會卻不大;而不投緣,話不投機的人有時卻能夠刺激不同的思潮,那種收穫卻是很直接的。
台灣來訪的表哥到星期一已經準備去他的下一段旅程,我送他與表嫂去另一位表姊家。在車上聊到小孩的身高不同等等問題,我提到:『家長在教小孩時,常常說:「要多吃青菜才會長高等等」,其實很容易誤導小孩,我朋友中有多少不吃青菜的還是長很高,而且,誰能保證,多吃青菜真的會長?』 我想說表達的是:家長至少該說:『吃肉之外要多吃青菜,營養才會均衡。』(原本是想申論到這篇文章內的話題稻柏臨羊排(4): 後語-論未成熟的營養科學) 表哥蹦出一句話:『所以人家才說:「書到今生讀已遲」。』 我一時愣住了,超級不喜歡背古文,不引經據典的我,上一次聽到「書到今生讀已遲」這句話大概是二十年前了。 我問表哥他為何會用這句話呢?他說:『因為說這句話的人在聽到(黃山谷的)故事後,感嘆說:「書等到這輩子才讀,已經太晚了」。像蘇東坡這種人,並不是今生才開始讀書的﹐怎麼都比不上了。』 表哥說,就像他當年怎麼努力,那些看似不讀書的人都考比他好,這就是天分,沒辦法的。 這下話題可扯遠了,我一時不知道該如何接下去,表哥一句話裡面,大多是我贊同,跟我的原意很近,但是他之後說的話又扯遠了。 回到跟表哥一起的車上,我回道:『「書到今生讀已遲」對我的感受並不是這樣』,開車時的我還沒想出這句話的出處,繼續說:『當年我讀到這段話時,反而認為若只讀書,這輩子一定完蛋了,還是要去讀屬於自己的書,用自己的方式去學習,除了讀書,還有很多不同學習的管道。』表哥說,這真是異類的詮釋,他沒聽過。我倒是覺得,又不是考試,一句話何必只有一種解釋呢? 以我跟表哥波長不同的溝通方式,這話題當然不會持續下去,而之後的話題當然是越扯越遠。 一個人開車回家的路上,回想了半天,才想起,這句話是袁枚說的,他是在自嘆不如人(黃山谷)。袁枚說這話時的對象是那種少數(詩、書、畫?)三絕的人,他的本意的確是自嘆不如,表哥說得沒錯。 但是為何後人會去傳這個故事呢? 難道他們希望我們認清自己的天分有限嗎?我們碰到這些驚世名作,的確會是自嘆不如,但是我們可以想想,袁枚說完這句話之後,他會怎麼做呢?我對袁枚的一些思想很欣賞,但是對他的文章沒什麼印象,尤其是對他的生平與作品除了讀過『祭妹文』之外,並沒有研究,連『祭妹文』我都沒什麼印象了,更不便多說。 想起二十年前,跟我討論這句話的對象是一位準備報考“生命科學“研究所的朋友。他說這句話引起他去探討生命的好奇心,他說,他想去證明,這輩子的「人生」會改變下輩子的「人生」,如此人們就不會太過勢利。 朋友跟我解釋這個故事後,我回道:『這句話讓我覺得要去好好運用時光。』 我想起朋友用黃山谷在石碑上自題:「似僧有髮,似俗脫塵,做夢中夢,悟身外身。」』這句話來結論。聰明的朋友讓當時我領悟到他的出發點,不滿二十歲的我,是全然否認前世今生,根本不會去聽類似經驗、故事的人, 至於今天表哥再提到這句話,我還是覺得,唯一能做的是:努力去探求真正屬於自己、可以發揮的天賦。 至於前世今生,我會記到腦袋,再去人生際遇中慢慢體會。 感謝有網路,我從這 http://blog.roodo.com/gomyblog/archives/6116291.html 借來一篇文章。 --本文引自鍾石磐-- 「書到今生讀己遲」這句話是明朝一位進士袁枚說的,他是說宋朝的黃堅字山谷的故事,山谷是江西省修水縣人,在縣裡記載著他的故事,他的詩書畫,稱為三絶,與當時的蘇東坡齊名,世稱蘇黃。 山谷得中宋朝的進士之後,被朝廷任命為黃州----蕪湖的知州,他就任時才二十六歲。有一天他在午睡,做夢走出州衙,來到一處鄉村,看見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站在一家門外的香案前,桌上供著一碗芹菜麵,口中喊叫人的名字,山谷走近前去,看那碗麵還熱氣騰騰,似乎很好吃的,不自覺的便端起來吃,吃完回衙,一覺醒來,嘴裡還有芹菜香味,夢境甚清晰,但以為作夢而已,山谷還不在意。 次日午睡,再夢如昨,口中又有芹香,於是大感奇異,遂起身步出州衙,循著夢中道路行去,行至老婆婆家門外,叩門進去,正是夢中所見的老婆婆,問她有無在門外喊人吃麵之事。婆答:「昨天是我女兒的忌辰,因為她在生喜歡吃芹菜麵,所以我在門外喊她吃麵,我每年都是這樣喊她。」山谷問:「妳女兒死去多久了。」婆答:「已經二十六年了。」山谷心想,自己正是二十六歲,昨天亦正是自己的生辰。遂再問她女兒在生的情形,家中還有些什麼人?婆答:「我只有一個女兒,她在生喜歡讀書,信佛吃素,很是孝順,但不肯嫁人,到二十六歲生病死了,死的時候,她說還要回來。」山谷問:「她的閨房在那裡,我可以看看嗎?」老婆婆手指著那間房說:「就是這一間,你自己進去看,我給你倒茶去。」山谷走進房裡,只見臥床桌椅之外,靠牆有一個大櫃還鎖著。山谷問:「裡面是些什麼?婆答:「全是她的書。」問:「可以打開嗎?婆答:「鎖匙不知她放在那裡?所以一直無法打開。」山谷心中想了一下,記起鎖匙的位置,便告訴老婆婆找出鎖匙,打開書櫃,發現許多文稿,山谷細閱之下,原來他每次試卷的文章,竟然全在這裡,而且一字不差。山谷此時心中完全明白,他已回到了前生的老家,老婆婆便是他前生之母,這個家只剩老母一人。於是山谷跪拜在地,口稱母親,說明自己就是她的女兒轉世,然後回州衙帶人來迎接老母,奉養終身。 山谷在州衙後園植竹一叢,建亭一間,命名「滴水軒」,亭中有山谷的石碎刻像,自題像贊曰:「似僧有髮,似俗脫塵,作夢中夢,悟身外身。」從這首像贊,亦可以證明山谷的轉世故事,為真實不虛也。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