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01 03:47:27瀏覽868|回應3|推薦28 | |
引用文章稅收官司: 政治快談之﹣石油公司向政府討回過爭的地價稅
希望2008年回台灣時,可以聽到的是每一個人都能清楚的說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家,而不只是爭論哪一位候選人較好。 選舉的目的不只是選出“完美“的候選人,而是經由選舉的過程與選舉的機制,讓人民想想什麼是自己最在乎,而認為最好的方向,與短、中、長程想達到的目標。 在準備宴會的空擋中,偷偷跑來電腦前,後續增加的補充論述: 代議制度的立法,直接民主的國家領導人,可以是好的制度,卻有可能讓人面臨更大的危機。 印象最深的是約瑟夫·熊彼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提出直接民主與一般公民的程度,概念與聰明的關係。(例如文盲仍佔人口一半左右的巴基斯坦,如今失去民主精神領袖而陷入的困境。),十幾年前與拉丁球員日日夜夜一起打球時,閒聊中很明顯可以感受到他們對美國在他們祖國推動民主的無力(甚至反)感。 或是從左派與右派為代表的黨派政治,使得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都有一定的權力,獲得一部份的主導權。但是,政黨的對立,卻可能讓別有居心的少數既得利益者從中獲得最大利益,而犧牲大多數人的權益。 其他還有代議政制,審議民主以及許多不同的制度與理論,例如必須認知「集體偏好」的先天缺陷,才能避面少數受到邊緣化,而有效得到保障。(例如在聯合王國“英國“聽到白人擔心有一天印度人,中東人佔了多數後,會產生“多數暴政“或“暴民政治“) 民主政治不是仙丹,想想“民主“這個詞兒在西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就已經出現了,細看雅典的民主在馬其頓入侵後消失了;羅馬共和國時期的代議制也沒有持續至今。如今,英國、法國、甚至被視為是第一個自由民主制的美國,都曾經或是正面臨其制度的缺陷。 一個多世紀以來,因為戰爭、革命、去殖民化和經濟所產生的「民主化浪潮」,在幾天前巴基斯坦反對領袖布托被刺殺的事件中,應該被好好檢視。這世紀初期,德國和日本成功的民主化,卻讓他們成為侵入者;而去殖民化浪潮與福利國家觀念的普及,卻在這十幾年來的自由市場經濟浪潮中,逼得人民去作終極的抉擇(社會主義標竿的瑞典,執政的社會黨竟然受到極大的挫折,畢竟,國家失去競爭力之後,是沒有資源去管社會福利的,然而,右派保守主義當權四十年的德國,卻在2006年將總理職位轉移到左翼聯盟手中,有趣的是,交換條件是讓社民黨繼續控制政府重要部門)。 追求完美是很危險的事,日裔的政治經濟作家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強國論》(State Building),《信任:社會德性與繁榮的創造》(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與最新的《After the Neo Cons: Where the Right went Wrong》.等書,不斷的提出一些歷史與觀念上的轉變,而當權者在強調維護國家利益與民主體制時放棄大規模的社會改造,的確造就了經濟的繁榮與民主的暢行,但是過度強調單邊主義與霸權主義的當權者,卻執行了許多“非“正當性的政策,以選舉結果來決定政策。 在反智與實用兩大傳統領導的社會價值觀,不能達到理想的分層分工,知識份子與既得利益族群沒有社會責任的傾向,將會讓人們繼續掙扎。 還是需要回到人性面(精緻文學),哲學面(東西方哲學),與科學面(基礎與實用科學並重),才會找回社會的靈魂與能力。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