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荒謬可笑的喪葬風俗?
2010/10/07 17:10:45瀏覽2814|回應1|推薦8

最近看了〈父後七日〉這篇文章,文中看得出來作者對於現行喪葬的儀節、葬儀業者處理喪事的方式,以及親朋好友的哀悼態度,提出強烈質疑和嘲虐。

作者和許多民眾一樣,對於目前很多喪葬風俗和做法,存在很多不瞭解和疑惑,然而這些不瞭解和疑惑,卻沒有人能夠告知或向他們解釋清楚。承辦的葬儀業者可能根本不知道儀節的典故來自何處,每一個喪葬流程、每一個葬儀儀節代表的是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們目前的喪葬儀節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和轉變,喪禮的意義和內容其實是不斷的在改變中。讀過喪葬史的人都知道,最早幫人指導喪禮、協助統籌辦喪事的始祖應該是孔子,但是,孔子扮演的是禮儀指導,他是民眾和生死的導師,告訴大家應該用什麼態度來辦理父母的喪事,才能確切表達孝道和孝心。

孔老夫子對處理喪事的態度有很多流傳後世的至理名言,像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備矣」「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以前,鄉里中若有某家人的長者過世了,一定會請鄉里中有地位有智識的人士來統籌指導喪禮,家族中人或喪家比較會以恭敬和虔順的心來辦理喪事,這位重量級的鄉里人士因為比較有人生歷練和社會地位,所讀的書也比較多,因此指導起禮儀來頭頭是道,鄉人多能瞭解喪禮的意義和目的。

    時至今日,幫忙處理喪事的葬儀業者,大多數是把辦理喪事當作職業的人,他們或許從自己師承者學到處理喪事的技巧,他們擁有一套詳盡的喪禮儀節,但是很多人卻不甚瞭解儀節的來由和意義,又因為是他們的謀生的職業和工作,焦點難免放在營利上,導致某些風俗以營利為前提,多了一項喪禮風俗就會多一項收費名目,因此產生一些扭曲光怪的喪禮風俗,民眾和一些新進的葬儀業者不知其所以然,便以為喪禮一定要這麼辦,以訛傳訛,就這麼流傳下來了。

    不過,部份喪禮風俗會荒謬可笑,也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給葬儀業者。仔細想想,這些荒謬可笑或莫名其妙的喪禮風俗,有些可是民眾自己要的,也就是業者其實是滿足喪家的需求。

舉例來說,歷史上風水觀念和做法經常被抨擊,但是每一個朝代總有一些人非常重視風水,官做得越大或錢賺得越多的人尤其重視,他們重視風水的目的是希望世世代代都能有錢有勢,永遠保持下去,想利用風水來庇蔭自己和後代子孫,希望代代興旺永遠不衰,這不是因為人類的貪?

再來,告別式場面做越大,越可以彰顯家族勢力及子孫人脈。大家都說儒家主張厚葬,其實,這是誤解和冤枉了孔老夫子的意思。孔子認為孝道不只是表面的事親,也不是死後隆重厚辦號淘大哭即為盡孝,他老人家要求的喪葬的重點在於符合禮制,體現孝道及哀思,而非追求物質上的厚葬。他是道地的儉葬主義者,不但反對喪禮中的奢華和形式,更強調辦喪事應量力而為,如果能力不足可以權宜行事,不會不符合禮的。

有一個小故事,就完全展現孔子對喪事和風水的觀點。孔子的父母過世後,他將他們兩個合葬在防這個地方,並將墳墓封起,不足一米高,後來墳墓被大水沖壞,他泫然涕流,卻說:「吾聞之,古不修墓」,並未再建,他其實教給大家的是人應有孝心,但重點不在於喪禮的鋪張和規模的大小,也不在墳墓要如何講究風水或好的地理方位,沒有繼續處理父母墳墓的孔子,其精神和地位不是同樣屹立不搖數千年,這才是永遠的流傳。

喪禮中常常有一些唸唸有詞的東西,也都是為了讓活著的人感到高興和溫馨而發明出來的。像是客家習俗的「乞米」,就是由媳婦盛一碗飯及小菜作餵亡者,意思和目的是要亡者吃飽,同時也留一些飯給子孫享用;喪禮中辭生唸吉祥語,如「吃雞崎,子孫賺有吃」、「吃豆干,子孫代代做大官」、「吃魚,子孫財產年年餘」等;以及客家入殮時,在封柩前放一套衣服,封蓋前抽出褲子,表示亡者得衣子孫得褲(諧音庫富),這些都是以生者的利益為出發點而設計的風俗儀節。

再舉一個燒紙錢的例子,現在很多地方都大力宣導不要燒紙錢或少燒紙錢,但是,民間還是很多民眾深信要燒紙錢,否則亡者在陰間沒有錢用,會擾亂子孫或死不平靜。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家人在辦喪事時,其中一個子女反對燒那麼多的紙錢,卻遭其他兄弟嗆聲和指責,說:「是你說的哦!你不燒,我燒,如果你以後不好,後果你自己負責。」

有些民眾其實是因為對死亡的不瞭解,以及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利益而寧可採行一些其實荒謬可笑或沒有意義的喪禮風俗,如果大家都覺得沒有必要,如果大家都能明瞭喪禮的目的和意義,葬儀業者又如何能繼續某些可笑又滑稽的喪葬風俗?

 

 

 

 

 

 

 

如果你看了我的文章,覺得能帶給你一些感想,或讓你有一點收穫的話,可否請你幫忙按一下「推」,讓更多人一起來分享,好嗎?你的支持和鼓勵是我繼續寫作的動力哦!謝謝!(歡迎引用和轉載,但請註明文章來源)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hoollearning&aid=4479027

 回應文章

傅麗卿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讚同
2010/10/07 17:42

數月前朋友E來一篇說是得到年度大賞的作品-父後七日,聽說還被拍成電影,賣座極佳,末學拜讀後,感覺有點....

古代流傳下來的習俗,對世人有警示作用有幫助的,固然可以留下來,但對世人無幫助的實在可以割除,看完這篇,末學也想寫一篇父後七日,但囿於時間,至今未動筆,不過,這裡有一篇是寫先父往生前後的故事,我想,父後七日作得再體面再風光,不如生前多關懷,多承歡,您覺得呢?http://blog.udn.com/bauswj/2155186

             驛涵合十